- N +

光刻膠企業IPO受阻:國產替代幻夢與財務煉金術

文章目錄

    光刻膠明星企業IPO觸礁:國產替代的幻夢與現實

    科創板驚魂夜:恆坤新材IPO暫緩背後的真相

    2025年7月25日,原本應該是廈門恆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坤新材”)的慶功之日。這家頭頂著“國產之光”光環,號稱掌握12英寸晶圓製造關鍵材料核心技術的企業,正準備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敲響上市的鐘聲。然而,等待它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科創板上市委冰冷的“暫緩審議”四個字。那一夜,無數投資者和半導體從業者徹夜難眠,一場關於國產替代的幻夢,似乎正在一點點破滅。

    恆坤新材,這家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企業,計劃通過IPO募集10.07億元巨資,用於擴大產能,進一步鞏固其在光刻膠領域的領先地位。招股書上,一幅宏偉的藍圖徐徐展開,似乎預示著中國半導體材料產業即將迎來一次質的飛躍。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異常骨感。在上市委一連串犀利的質詢下,恆坤新材的“國產替代”神話,被扒得體無完膚,露出了其脆弱的本質。

    技術羅生門:自主研發的糖衣與組裝貼牌的真相

    進口依賴的阿喀琉斯之踵:自產神話的泡沫

    恆坤新材招股書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其“自主研發”的技術光環。公司聲稱,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體系,並在多個關鍵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上市委的第一個問題,就如同利劍一般,直指恆坤新材技術的“阿喀琉斯之踵”:自產光刻材料和前驅體產品的初始技術來源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潛在的知識產權糾紛風險?

    深入挖掘恆坤新材的技術家底,我們發現,所謂的“自主研發”,很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泡沫。招股書顯示,公司核心光刻材料中,占比高達30%-50%的關鍵組分——樹脂,仍然高度依賴日韓進口。更令人玩味的是,恆坤新材與供應商G聯合開發8款光刻膠樹脂的合作模式,不禁讓人質疑其技術的獨立性。這種“聯合開發”的背後,究竟是真正的技術合作,還是變相的技術引進?恐怕只有恆坤新材自己心知肚明。

    專利衝刺的把戲:掩蓋不了技術空心化的本質

    除了對外依存度高企之外,恆坤新材在專利布局上的“突擊”行為,也讓人不得不對其技術實力產生懷疑。招股書顯示,公司共擁有36項發明專利,但其中超過一半,都是在2021年之後集中申請的。這種“專利衝刺”的現象,與公司宣稱的持續研發投入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難道恆坤新材是在IPO前夕,才突然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開始“臨時抱佛腳”?

    專利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技術實力。更重要的是專利的質量和含金量。如果這些專利只是為了應付IPO而匆忙申請的,缺乏真正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那麼它們的存在,恐怕只是一種掩蓋技術空心化的手段。

    毛利率的血淚史:前驅體業務的無底洞

    如果說進口依賴和專利衝刺只是間接的證據,那麼恆坤新材自產前驅體材料(TEOS)連續三年毛利率為負的慘澹數據,則是其技術短板最直接的體現。2022年,該產品的毛利率甚至低至-329.59%,即使到了2024年,仍然沒有擺脫虧損的泥潭,維持在-1.56%。與此同時,該產品的產能利用率也長期處於低位,僅為46.47%。

    在產能大量閒置,且產品持續虧損的情況下,恆坤新材仍然計劃通過IPO募集4億元巨資,用於前驅體二期項目的建設。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為,究竟是基於對市場前景的樂觀判斷,還是另有隱情?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財務煉金術:營收魔術與存貸雙高的詭異悖論

    淨額法的障眼法:虛增營收的伎倆

    如果說技術是企業的骨骼,那麼財務數據就是企業的血液。然而,恆坤新材的財務報表,卻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充滿了令人費解的數字遊戲。上市委的第二個問題,就如同X光一般,穿透了恆坤新材財務報表的偽裝:要求說明對引進業務採用淨額法確認收入的合理性,以及報告期前未採用此方法的原因。

    所謂“淨額法”,是指企業在確認收入時,只確認其從交易中獲得的淨收入,而不包括其為取得該收入而發生的成本。這種會計處理方式,在某些情況下是合理的,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則可能成為企業虛增營收、美化財務報表的工具。恆坤新材的“淨額法”,正是後者。

    恆坤新材的引進業務,主要是根據客戶需求,向境外採購成品,然後由境外供應商直接發貨至客戶。在這個過程中,恆坤新材實際上只扮演了一個“中間商”的角色,賺取的是差價。如果採用總額法確認收入,則其營收將會大幅增加,但同時也會導致其成本大幅上升,從而影響其盈利能力。而採用淨額法,則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使公司的營收和盈利能力看起來更高。

    通過採用淨額法,恆坤新材成功地改變了其營收結構:自產產品收入占比從28.22%躍升至63.77%,營造出了一種“技術主導”的假象。然而,這種假象,卻掩蓋了其對進口業務的高度依賴。

    SKMP斷奶陣痛:進口業務崩盤的警訊

    揭開這層財務面紗,真相令人震驚。2021-2024年,恆坤新材65%以上的盈利,仍然依賴於引進業務,自產產品貢獻的毛利占比僅從0.70%緩慢提升至34.14%。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從事進口貿易的能力,而不是其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能力。

    2025年上半年,隨著與韓國SKMP合作的終止,恆坤新材的引進產品收入同比驟降57.40%,導致整體業績承壓。這無疑是一個嚴重的警訊,表明恆坤新材對進口業務的依賴,已經成為其發展的瓶頸。一旦失去進口業務的支撐,恆坤新材的盈利能力將會受到嚴重衝擊。

    借錢存錢的荒謬:資金運用的黑洞

    更匪夷所思的是,恆坤新材還存在著“存貸雙高”的現象。2024年,公司銀行存款餘額超過6億元,但與此同時,其銀行借款卻從1.01億元飆升至6.33億元。這意味著,恆坤新材一方面手握巨額現金,另一方面卻又大舉借債。這種“借錢存錢”的行為,簡直是荒謬至極。

    上市委尖銳地指出:長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於銀行借款利率的矛盾如何解釋?是否存在資金使用受限情況?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只有恆坤新材自己才能給出。但無論如何,這種“存貸雙高”的現象,都讓人對恆坤新材的資金運用能力產生懷疑。如果一家企業連如何有效利用資金都搞不清楚,那麼它又如何能夠成功地實現其發展目標呢?

    業務危機四伏:大客戶依賴與產能閒置的雙重夾擊

    客戶A的生死劫:命懸一線的畸形依賴

    恆坤新材的客戶結構,簡直就是一顆定時炸彈。2022-2024年間,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竟然都超過了97%!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於少數幾個客戶。更令人擔憂的是,第一大客戶A的銷售占比,分別高達72.35%、66.47%和64.07%。這種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做法,簡直是把公司的命脈,完全掌握在了少數客戶的手中。

    一旦客戶A出現任何問題,例如經營狀況惡化、轉向其他供應商,甚至直接倒閉,恆坤新材都將遭受滅頂之災。這種過度依賴單一客戶的風險,是任何一家成熟企業都應該極力避免的。然而,恆坤新材卻似乎對此毫不在意,任由風險不斷累積。

    產能利用率的慘澹現實:擴產藍圖的空中樓閣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客戶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恆坤新材還計劃大幅擴張產能。招股書顯示,2024年,恆坤新材主要產品的產能利用率普遍低迷:BARC光刻膠僅為21.43%,KrF光刻膠更是低至17.55%。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大部分產能,都處於閒置狀態。

    然而,在產能大量閒置的情況下,恆坤新材仍然計劃通過IPO募資,使KrF光刻膠的年產能增加7.4倍,TEOS產能增長85.71%。這種激進的擴產計劃,簡直就是空中樓閣,完全沒有考慮到市場需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

    如果恆坤新材無法有效地擴大客戶群體,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那麼其新增的產能,將只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的局面,導致資源的浪費和效益的下降。

    營收增長的假象:成本失控與資產效率惡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營收增長的同時,恆坤新材的成本控制卻出現了失控的跡象。招股書顯示,2024年,恆坤新材的營收同比增長了49.02%,但其營業成本卻激增了82.17%。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每一筆收入,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與此同時,恆坤新材的資產效率也在持續惡化。單位固定資產收入產值,從2022年的1.12,降至2024年的0.71。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固定資產,創造收入的能力正在下降。這種成本失控和資產效率惡化的趨勢,表明恆坤新材的經營管理存在嚴重問題。

    公司治理的黑暗面:股权代持與問題股東的幽靈

    股权代持的歷史遺留問題:隱藏的利益衝突

    在暫緩審議的表象之下,恆坤新材的公司治理,隱藏著更深層的隱患。公司治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公司的長遠發展和投資者的利益。然而,恆坤新材的公司治理,卻似乎存在著諸多漏洞。

    2016-2021年間,實控人易榮坤委託他人代持股份,累計涉及561.8萬股。另有21名股東,通過代持方式持股。股权代持,本身就是一種不規範的行為,容易滋生腐敗和利益輸送。通過股权代持,實際控制人可以隱藏其真實的持股比例和控制權,從而規避監管,甚至進行內幕交易。

    更令人擔憂的是,股权代持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利益衝突。這些代持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是否與恆坤新材存在業務往來?他們是否利用其隱藏的股東身份,從恆坤新材獲取不正當利益?這些問題,都值得監管部門深入調查。

    问题股东的定时炸弹:賭博資金的污點

    更棘手的是,恆坤新材的第二大股東呂俊欽,竟然是一位問題人物。根據山東省淄博市法院的判決,呂俊欽通過代持方式取得的恆坤新材股份,資金疑似來源於網絡賭博犯罪所得。2020年7月,呂俊欽因開設賭場罪被採取強制措施。

    一個靠賭博犯罪起家的人,竟然能夠成為一家擬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呂俊欽的問題,不僅玷污了恆坤新材的聲譽,也給公司的未來發展埋下了隱患。一旦呂俊欽的犯罪行為被坐實,其持有的恆坤新材股份,可能會被司法機關查封或沒收,從而影響公司的股權結構和穩定性。

    高管信息披露的烏龍:競業禁止的灰色地帶

    公司治理的混乱,还体现在高管信息披露的矛盾上。监事会主席庄海华的学历、出生年份,在招股书和公开转让说明书中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低级的错误,不禁让人怀疑,恒坤新材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更令人担忧的是,庄海华控股的企业,与恒坤新材业务重叠,涉嫌违反竞业禁止规定。竞业禁止,是指公司高管在离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原公司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庄海华作为恒坤新材的监事会主席,同时又经营着与恒坤新材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这显然违反了竞业禁止的原则,可能会损害恒坤新材的利益。

    行业寒冬:國產替代的残酷真相

    資金缺口的黑洞:募資續命的豪賭

    恆坤新材的IPO困境,並非個案,而是中國半導體材料企業面臨的集體挑戰的一個縮影。在SOC和BARC光刻材料銷量位居國內首位的國產光環背後,是技術轉化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不足的殘酷現實。

    “假設未進行其他方式融資,未來三年資金缺口將達16.28億元”。恆坤新材在招股書中坦承。即使此次IPO成功募資10億元,仍然存在6.28億元的資金缺口。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持續經營能力,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果無法有效地開源節流,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恆坤新材的未來,將充滿不確定性。

    对于半导体材料企业来说,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如果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资金链断裂,那么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高端布局的退守:SiARC項目的消失

    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隨著SiARC開發與產業化項目從募投計劃中悄然消失,恆坤新材的高端材料布局,已經顯現出收縮的跡象。SiARC光刻膠,是一種更高端的光刻膠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更先進的芯片製造工藝中。如果恆坤新材放棄SiARC光刻膠的研發和生產,那麼它將在高端光刻膠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在国产替代从“可替代”走向“必须替代”的关键节点,恒坤新材的IPO暂缓,无疑为整个半导体材料行业敲响了警钟。这意味着,国产替代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替代,更需要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

    半導體材料的集體焦慮:情懷與現實的鴻溝

    暫緩審議並不意味著終止上市。根據規定,恆坤新材需要在三個月內,對上市委提出的問題,給出清晰、有力的答覆。這家曾經被視為“國產之光”的企業,能否渡過危機,答案將在未來數月揭曉。

    对于整个半导体材料行业而言,恒坤新材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国产化情怀,难掩经营基本面缺陷。当资本热潮退去,只有那些真正穿越技术转化“死亡谷”的企业,才能成为中国芯的真正血液。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