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恆坤新材IPO風波:會計、專利、股東多重疑雲下的資本困局

文章目錄

    詭譎多變的IPO暫緩:恆坤新材的資本市場風暴

    光刻材料國產化之路的绊腳石

    最近半導體產業可說是熱鬧非凡,一堆公司搶著上市,簡直像在排隊等著分紅利。但就在這片看似光明的景象中,廈門恆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坤新材」)卻踢到了一塊大鐵板。這家公司主打半導體光刻材料核心原材料的國產化,聽起來多麼的「愛國」、「高科技」,但它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竟然被交易所「暫緩審議」!這四個字背後,可不是一句輕描淡寫就能帶過的,它代表著恆坤新材的資本市場之路,恐怕要經歷一場腥風血雨。你想想,一家公司辛辛苦苦準備了這麼久,眼看就要敲鑼打鼓、風光上市,結果卻在臨門一腳被踹了下來,這感覺,就像煮熟的鴨子飛了,還是被自己人給放飛的!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讓恆坤新材的IPO之路如此坎坷?接下來,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家公司的底褲,看看它究竟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會計處理的羅生門:淨額法背後的財務迷霧

    自產與引進的毛利悖論:誰才是真正的搖錢樹?

    要說恆坤新材這次栽跟頭,會計處理絕對是個大麻煩。他們搞了個「淨額法」來確認收入,聽起來很專業,但說白了,就是把一些費用扣掉後,只算淨賺的。本來嘛,用什麼方法算收入是公司自己的事,但問題就出在,恆坤新材以前可不是這樣算的!這種會計政策朝令夕改,一下子用這個,一下子用那個,簡直像在變魔術,也難怪交易所要跳出來質疑:你這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而且更耐人尋味的是,恆坤新材改用淨額法之後,可以讓自家生產的產品在營收占比上看起來更高,這對一家想衝科創板的公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畢竟,科創板要的是「高科技」,而不是「倒買倒賣」。

    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雖然恆坤新材自家產品的收入占比一直在提高,但真正能讓他們賺大錢的,卻還是那些「引進」來的產品。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從國外買來成品,再轉手賣給國內客戶。這種生意,說穿了就是個中間商,技術含量不高,但來錢快。恆坤新材的毛利結構就暴露了這個問題:雖然自家產品的收入占比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利潤,還是靠那些引進產品撐著。這就像一個大力士,看起來肌肉發達,但實際上卻是靠打興奮劑撐著,一旦藥效過了,立刻就現出原形。

    致命的客戶依賴:A1的離去與盈利能力的崩塌

    更可怕的是,恆坤新材對某些客戶的依賴程度,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2025年上半年,有個叫A1的主要客戶,突然停止了從恆坤新材進口光刻材料。這一下可不得了,恆坤新材的引進產品收入和毛利,立刻像斷崖一樣,直接掉了五成多!結果就是,營收雖然還在增長,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卻反而下降了兩成多。這說明什麼?說明恆坤新材的盈利能力,其實非常脆弱,一遇到風吹草動,立刻就崩盤。這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看起來很堅固,但實際上卻是靠一根細細的纜繩繫在岸邊,一旦纜繩斷了,立刻就會被風浪吞噬。

    專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自主研發的真假虛實

    技術來源的拷問:誰是原創?誰是模仿?

    除了會計問題,恆坤新材另一個被盯上的地方,就是它的知識產權。交易所直接問:你們那些自產的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最初的技術是哪裡來的?研發投入了多少?有沒有對應的專利技術?這問題問得可謂是一針見血。要知道,恆坤新材早期可是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起家的。說白了,就是先從國外買技術,然後自己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搞出點新花樣。這種模式本身沒什麼問題,但關鍵就在於,你到底有沒有真正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如果你只是換湯不換藥,或者只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那就很難說你有真正的自主知識產權。這就像一個廚師,從別人那裡學來一道菜,然後自己稍微改了一下配料,就說是自己的獨家秘方,這能讓人信服嗎?

    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成長的幻象還是現實?

    從整體經營情況來看,恆坤新材的營收這幾年確實一直在增長。但問題是,它的淨利潤卻忽高忽低,甚至還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怪現象。這說明什麼?說明恆坤新材的盈利能力,並沒有隨著營收的增長而同步提升。這就像一個人,個子長高了,但身體卻越來越虛弱,這能算是真正的成長嗎?更糟糕的是,到了2025年,這種「增收不增利」的趨勢還在惡化。這說明恆坤新材的經營狀況,恐怕比表面上看起來的還要糟糕。

    毛利率的雪崩:技術護城河的崩潰

    不僅如此,恆坤新材自家產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續走低。毛利率是什麼?毛利率就是一家公司賺錢的能力。毛利率越高,說明這家公司越有競爭力。但如果毛利率不斷下降,那就說明這家公司正在失去競爭力。恆坤新材對此的解釋是,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以及與客戶協商降價。但這種解釋,其實是很蒼白的。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恆坤新材的技術優勢並不明顯,無法維持高毛利。這就像一個城堡,如果沒有堅固的城牆,就很容易被攻破。

    現金流的秘密:補助金堆砌的虛假繁榮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恆坤新材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與其淨利潤之間,竟然有著巨大的差額。這主要是因為國家給了他們一筆專項課題補助。如果把這筆補助扣掉,恆坤新材的實際盈利能力,簡直可以用「腰斬式下滑」來形容。這說明什麼?說明恆坤新材的盈利質量,其實非常脆弱,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的補助來支撐的。這就像一個病人,靠輸液來維持生命,一旦停止輸液,立刻就會倒下。

    研發投入的豪賭:燒錢能否換來真金白銀?

    當然,恆坤新材在研發投入上,還是比較積極的。他們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技術創新。但問題是,這些投入能否真正轉化為持續的盈利能力?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要知道,研發投入並不是萬能的。如果你投入的資金沒有用對地方,或者你的研發方向是錯誤的,那麼再多的投入,也只是打水漂。這就像一個賭徒,不斷地把錢扔進賭桌,但最終卻血本無歸。

    前股東涉賭疑雲:恆坤新材的合規性危機

    易榮坤的代持迷宮:誰在幕後操盤?

    恆坤新材的IPO之路,除了盈利能力和經營模式受到質疑外,更因為其複雜的股權代持歷史,以及前股東的涉賭經歷,使其合規性受到了外界的強烈質疑。這些「隱秘的角落」,被上交所的問詢函一一揭露,成為恆坤新材IPO的巨大障礙。你說,一家公司如果連自己的股東都搞不清楚,那還怎麼讓人相信它能好好經營?

    根據披露,易榮坤及其配偶陳藝琴,與恆坤新材的股權代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2012年至2021年期間,易榮坤曾為16名股東代持股份;而在2016年至2021年期間,他又委託包括李湘江在內的8人代持自己的股份,其中現任第四大股東李湘江,在特定時期內也曾為其他5名股東代持股份。更甚者,易榮坤的配偶陳藝琴,曾在作為易榮坤代持人之一的勾陳資本(廈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監事。這關係,簡直比八點檔連續劇還要複雜!這暴露了易榮坤、陳藝琴與勾陳資本、李湘江之間,存在著特殊的關聯。這讓人不禁要問: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呂俊欽的賭博資金:染血的股權?

    其中,最令人不安的,莫過於與呂俊欽有關的股權代持和資金來源問題。呂俊欽作為恆坤新材的二股東,其入股資金,被指與非法開設網絡賭場的違法所得有關。這使得恆坤新材面臨嚴重的洗錢嫌疑和合法合規風險。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洗錢可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如果恆坤新材真的與洗錢扯上關係,那它的IPO之路,恐怕就要徹底涼涼了。

    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信息顯示,呂俊欽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夥同他人研發手機App,並連結至賭博網站,從中抽頭漁利。2016年7月,呂俊欽出資1000萬元,通過與易榮坤簽訂《股份代持協議》,受讓了250萬股恆坤新材股份,由易榮坤代持。一年後,這部分股份轉至呂俊欽名下。到2019年6月末,呂俊欽通過直接及代持方式,累計持有恆坤新材股份達19.55%,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犯罪電影!一個靠賭博發家的人,竟然成了高科技公司的二股東,這簡直是莫大的諷刺。

    淄博金控的意外入局:是救星還是燙手山芋?

    2020年7月,呂俊欽因涉嫌開設賭場罪,被司法機關採取強制措施。隨著案件的審結,呂俊欽所持有的2144.91萬股恆坤新材股份,被司法凍結並劃轉,其中1664.91萬股劃轉至淄博金控名下,淄博金控因此成為恆坤新材的現第二大股東。這簡直就是一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戲碼!呂俊欽原本想靠恆坤新材洗錢,結果卻把自己給洗進了監獄,而淄博金控則意外地成了恆坤新材的二股東。但問題是,淄博金控的入局,真的是恆坤新材的救星嗎?還是只是一個燙手山芋?這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內幕交易的魅影:誰在刀口舔血?

    在呂俊欽被司法處理前夕,其關聯方與恆坤新材的交易時點,也引發了內幕交易的嫌疑。在2020年7月27日恆坤新材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前,李湘江以12元/股的價格,突擊買入17.39萬股恆坤新材,而勾陳資本也在同期頻繁買賣公司股票。這種接近重大信息披露時點的異常交易,結合其與實控人家族的緊密關係,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存在利用內部消息進行交易的可能。這就像一群餓狼,聞到了血腥的味道,紛紛撲向獵物。但問題是,在資本市場上玩弄內幕交易,遲早是要付出代價的。

    代持亂象的本質:資本市場的潛規則?

    股權清晰的迷霧:利益輸送的溫床?

    恆坤新材的股權代持問題,可不是個案,它反映了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存在的一個灰色地帶。所謂的股權代持,說穿了就是有人不方便或者不想公開自己的身份,就找個人頭來代為持有股份。這種做法,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為了規避法律法規的限制,或者為了隱藏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你想想,如果一家公司的股權結構不清不楚,那很容易就會變成利益輸送的溫床。誰知道這些代持的股份,背後真正的主人是誰?他們又在暗地裡進行著什麼樣的交易?

    家族企業的阿喀琉斯之踵:治理結構的先天缺陷?

    另一方面,恆坤新材的家族化色彩,也為其治理結構埋下了隱患。在很多家族企業裡,大股東往往集權於一身,既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又是公司的管理者。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的局面,損害小股東的利益。而且,家族企業往往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容易滋生腐敗和裙帶關係。這就像一個家庭,如果一家之長說了算,那很容易就會變成一言堂,聽不進不同的意見。恆坤新材的IPO之路受阻,也暴露出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先天缺陷。一個健康的企業,需要健全的治理結構和透明的股權結構,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

    IPO暫緩的餘波:恆坤新材的未來猜想

    半導體材料的黃金時代:恆坤新材能否抓住機遇?

    儘管這次IPO被暫緩,但恆坤新材所處的半導體材料行業,仍然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市場。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不斷發展,對高性能、高品質半導體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中國,為了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正在大力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這對恆坤新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但問題是,恆坤新材能否抓住這個機遇,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取決於它能否解決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盈利能力。畢竟,在商場上,光有夢想是不夠的,還要有實力。

    重塑形象的挑戰:恆坤新材如何贏回投資者的信任?

    這次IPO受阻,對恆坤新材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損害。要贏回投資者的信任,恆坤新材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首先,它需要徹底清理股權結構,消除股權代持的隱患。其次,它需要加強內部控制,防止類似呂俊欽事件再次發生。再次,它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最後,它需要改善盈利模式,擺脫對政府補助的依賴。只有這樣,恆坤新材才能真正成為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但這條路,注定充滿挑戰,也充滿了未知數。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