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越南關稅 20% 談判結果影響、受惠股 ptt
文章目录
市場的詭異派對,與那搖搖欲墜的信心
華爾街又一次上演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戲碼。 週三的盤面,簡直就像一場精神分裂的狂歡。一邊是美國數據機構ADP公布那慘不忍睹的就業報告,民間企業新增就業人數意外地大砍三萬多人,這可是兩年多來頭一遭,直接打了那些預測會溫和增長的經濟學家們一記響亮的耳光。另一邊,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的數據也沒好到哪裡去,企業裁員的寒風依舊颼颼地吹。 照理說,這樣的經濟基本面,市場氣氛應該是愁雲慘霧才對。但詭異的是,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卻像沒事人一樣,雙雙改寫了歷史新高。這場派對的領舞者,又是那幾張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老面孔:輝達、蘋果,還有那個交車數據明明難看得要命、股價卻像吃了大力丸一樣反彈的特斯拉。
科技巨頭們的獨角戲
看著這些科技巨頭的股價,你會覺得自己跟市場活在不同的平行時空。蘋果,就因為一位分析師說關稅壁壘反而可能刺激中國市場的需求(這邏輯本身就夠繞的),股價就理直氣壯地繼續漲。特斯拉第二季交車量連續萎縮,年減了13%,但市場似乎只看到它那勉強符合預期的產量,然後用大漲來獎勵它。 更諷刺的是微軟。這家巨頭宣布又要裁掉九千人,而且還承認自家AI晶片的開發時程要推遲到遙遠的2028年。這幾乎是公開承認在關鍵戰役上慢了半拍,結果呢?股價也只是不痛不癢地微跌作收。 這一切的背後,透露出一個讓人不安的現實:市場的信心,似乎已經完全和實體經濟脫鉤,單純寄託在幾個虛無飄渺的「故事」上——AI的無限前景、川普那難以預測的貿易政策,以及聯準會終將降息的信仰。道瓊工業指數幾乎走平的表現,或許才是唯一誠實反映當下迷茫的指標。
川普的「越南協議」:一把瞄準北京的雙面刃
就在市場一片歌舞昇平之際,川普在他的社群媒體上扔出了一顆震撼彈:美國與越南達成了貿易協議。這份協議的內容,乍看之下是典型的川普式交易藝術——強硬、直接,而且充滿了算計。
魔鬼藏在細節裡
協議的條款,可以說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極致展現。越南輸美的商品,一律課徵20%關稅;但如果是經由越南「轉口」的貨物,稅率則直接跳到駭人的40%。這條款根本不是寫給越南看的,而是直接點名北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川普政府想掐斷中國利用越南作為規避關稅的跳板,其意圖昭然若揭。 而給越南的「胡蘿蔔」呢?美國商品進口越南,全面零關稅。聽起來很美好,但這更像是一種姿態。越南每年能消化多少美國的高價產品?這與越南賴以維生的對美出口額相比,根本不成比例。河內當局幾乎是以一種屈服的姿態,吞下了這份看似對等、實則極不對等的協議。
越南付出的代價
? 彭博經濟學家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這份協議對越南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同意對轉運貨物課徵重稅,等於是站在美國這邊,公開與自己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其製造業命脈所在的中國撕破臉。北京已經放話,絕不會坐視損害其利益的協議。可以想見,接下來的報復措施,將會讓越南經濟痛不欲生。 在美中這兩頭大象的角力中,越南這片草地恐怕要被踩得體無完膚。據估算,這紙協議可能讓越南對美的出口銳減四分之一,使其超過2%的年度經濟產出直接蒸發。更深遠的影響是,越南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它向全世界那些還在與美國談判的國家表明:只要華盛頓夠強硬,你是可以被迫接受一個遠高於正常標準的關稅稅率的。這對日本、韓國和歐盟來說,無疑是個令人不寒而慄的警訊。
鏡頭轉向日本:一場更棘手的談判
越南的屈服,讓世界的目光立刻轉向了另一個亞洲主要盟友——日本。然而,日本顯然不是越南,首相石破茂的姿態,遠比外界想像的要強硬。 面對川普那套「你們被寵壞了」、「為什麼不買美國米、美國車」的典型咆哮,石破茂的回應顯得冷靜而務實。他直接點出美國車在日本賣不動的根本原因:左駕的設計不符國情,而且耗油,完全拚不過節能的日本車。這不是貿易壁壘,而是最基本的市場選擇,是消費者用日圓投票的結果。 石破茂的策略很清晰:與其在關稅問題上和川普硬碰硬,不如強調日本作為美國最大投資國的貢獻。他在媒體面前侃侃而談,細數日本企業在美國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這潛台詞再明白不過了:我們不是用買你的車來討好你,而是直接在你的土地上投資建廠、僱用你的工人。這種「實質貢獻」,難道不比單純的貨物貿易更有價值嗎? 這場美日之間的對峙,比起美越談判要複雜得多。它不再是單純的實力碾壓,而是兩種不同思維邏輯的碰撞。川普要的是簡單粗暴的貿易順差數字,而日本則試圖用更宏觀的、涵蓋投資與產業合作的視角來定義雙邊關係。下星期三的期限日益逼近,這場戲,恐怕還有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