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台灣7/5世界末日預言是真的嗎?時間、取消?何時? ptt

文章目录


當預言成為一門生意:我們為何對「7月5日」如此集體焦慮?


這幾天,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奇特的、混雜著不安與荒謬的氣息。打開社群媒體,滑開新聞App,一個日期彷彿擁有魔力,牢牢攫住了所有人的眼球──2025年7月5日。這一天,據說將有毀天滅地的大災難,源頭則指向一本名為《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日本漫畫。我們,作為一群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的現代人,理應對這類末日預言嗤之以鼻,但事實上,從媒體的推波助瀾到辦公室茶水間的竊竊私語,這場由漫畫家龍樹諒女士無心插柳(或者說,有心栽花?)的「預言」,儼然已演變成一場全民參與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這整件事最弔詭的地方在於,當事人龍樹諒女士本人,早已透過各種管道澄清:她不是預言家,漫畫只是記錄夢境,夢裡的日期不等於現實。甚至連當初捧紅她的日本高僧都出面緩頰,希望大家冷靜。但這些理性的聲音,似乎完全無法澆熄大眾對這場「末日狂歡」的熱情。我們真的在乎真相嗎?或者,我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來釋放內心深處那無處安放的集體焦慮?

image.png


拆解「神話」:一場精心編排的後見之明


要戳破這個看似精準的預言神話,其實並不需要多高深的學問,只需要一點點追根究柢的精神。一些有心的YouTuber,例如旅居日本的「冷水TV」,早就幫我們把功課做好了。他指出,《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漫畫,其「精準命中」的歷史,充滿了太多值得玩味的「巧合」。

漫畫初版於1999年,裡面號稱命中了幾件大事: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之死(1991)、阪神大地震(1995)、黛安娜王妃之逝(1997)。聽起來很神?但問題是,這些所謂的「預言」,全都是在事件發生之後才被收錄進單行本的。這不是預言,這叫「事後補充」,是典型的「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就像是我現在告訴你,我早就「預知」了網路泡沫化,只是我當年沒說而已。這種操作,說穿了就是一種敘事上的詭計。

更有趣的是,1999年的版本還大膽預測了富士山會爆發。結果呢?二十多年過去了,富士山依然靜好。直到2021年,漫畫再版大賣,作者才回頭「補充解釋」說,富士山噴發不是字面意思,而是象徵著「世界級的恐慌或疾病」。這個解釋來得實在太晚了,如果她能在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前做出這個詮釋,那才叫人信服。現在看來,這更像是一種為了維護「預言家」人設而找的補丁。

所以,這本漫畫真正唯一稱得上「提前命中」的,只有一件──「2011年3月,將有大災害」。這句話,最終對應了震撼世界的311大地震。正是這「唯一的一箭」,讓龍樹諒女士從一位默默無聞的漫畫家,一躍成為媒體追捧的「預言奇人」。


商業的推手:當恐懼可以變現


我們必須認識到,311大地震之後,這本漫畫的爆紅,以及後續「2025年7月5日」這個新預言的誕生,背後有著清晰的商業邏輯。當話題被炒熱,甚至出現冒牌貨接受採訪時,出版社敏銳地嗅到了商機。重新出版、加入新的「爆點」,這完全是教科書等級的市場操作。2021年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狂銷百萬本,這背後不僅僅是讀者對未知的恐懼,更是資本對這種恐懼的精準收割。

「末日商機」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從2000年的Y2K危機,到2012年的馬雅末日,每一次的集體恐慌,都伴隨著物資搶購潮、避難商品的熱銷,甚至旅遊業的奇特變動(例如近期日本旅遊團出現超低價)。人心惶惶,反而成了刺激消費的催化劑。

日本政府的回應也相當值得玩味。他們當然不會去理會漫畫預言,但卻巧妙地「順應」了這股民氣。就在7月1日,日本首相官邸召開了中央防災會議,高調通過了《南海海槽地震防災對策推進基本計畫》。官方預測,南海海槽強震在未來30年內發生的機率高達八成,最嚴重可能造成近30萬人死亡。這個時機點,實在太過巧合。政府的本意是提升國民的防災意識,這無可厚非。但客觀上,官方發布的驚人傷亡預估,無疑又為「7月5日」的恐慌情緒火上澆油,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共振。

image.png

我們為何需要末日: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感


說到底,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被一個漏洞百出的預言所吸引?

我認為,這反映了現代社會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各種無法預測的風險:經濟衰退、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個人職涯的起伏。在這種巨大的、瀰漫性的不確定感面前,一個具體的、有明確日期的「末日」,反而提供了一種虛假的「確定感」。它將所有複雜的、無形的焦慮,聚焦到一個單一的、可以被想像的災難上。

比起擔心十年後可能失業,擔心三天後會不會有大海嘯,似乎更「直接」、更「刺激」。這種心理轉移,讓我們暫時從日常的瑣碎煩惱中解脫出來。討論「7月5日」要不要囤水、要不要請假,變成了一種帶有黑色幽默的社交貨幣。我們在消費災難的同時,也在抱團取暖,確認彼此依然存在於同一個荒謬的劇本裡。

更何況,鹿兒島近海最近還真的很不平靜,十幾天內狂震八百多次。雖然地質學家,如熊本大學的橫瀨久芳副教授,一再強調這與南海海槽無關,只是當地地質特性的正常能量釋放。但在已經被恐懼預期所佔據的大腦裡,這些地震波就像是為末日預言奏響的序曲,再理性的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

image.png

或許,我們根本不關心龍樹諒女士的夢是真是假。我們只是藉由這場全民狂歡,來展演我們對這個失速世界的不安與無力。當一個預言的真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提供多少情緒價值和社交話題時,這本身,就是比任何地震海嘯都更值得深思的現象。

image.png

一場集體恐慌的盛宴,與那本被神話的漫畫

一則來自漫畫的預言,像病毒一樣在數位時代的血管裡流竄,隨著日曆一頁頁撕去,那名為「2025年7月5日」的日期,幾乎成了一座懸在集體潛意識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又一次,集體陷入了一場精心編排、自我實現的恐慌盛宴之中。而這一切的源頭,不過是一本名為《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漫畫。 人們之所以對此深信不疑,幾乎都建立在一個神主牌之上:作者龍樹諒曾精準命中日本311大地震。這個「戰績」成了她所有預言的黃金背書,讓無數人甘願將理性暫拋一旁。

image.png

拆解「預言家」的神話

然而,當你像個偵探一樣,拿起放大鏡去檢視這位「預言家」的履歷時,那層神聖的光環很快就會剝落。有清醒的YouTuber早已為我們做足了功課:這本漫畫在1999年初版時,那些所謂「命中」的皇后樂團主唱之死、阪神大地震,甚至是黛安娜王妃的悲劇,全都是發生在漫畫出版前的「舊聞」。將已經發生的事寫進書裡,然後稱之為預言,這不是洞察未來,這更像是一種極其拙劣的行銷伎倆,是對讀者智商的一次公然侮辱。 書中唯一真正有點份量的,就是那個關於2011年3月的災難預言。這成了整部神話的支點,一根足以撬動大眾恐懼的槓桿。更有趣的是,作者曾預言的富士山爆發,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後,到了2021年的再版,竟被輕描淡寫地「重新詮釋」為世界級的恐慌或疾病。這種隨心所欲移動球門的作法,實在讓人難以信服。如果這份洞見真的如此清晰,為何不在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之前,就做出這番解釋呢?

當魔幻預言撞上冰冷現實

最荒謬的場景,莫過於看著這則帶有神秘色彩的預言,如何與我們這個高度理性化的現代社會發生碰撞。一方面是人心惶惶,另一方面則是政府部門那按部就班、卻又顯得有些笨拙的應對。

官方的防災劇本,與那尷尬的KPI

就在大眾為「7月5日」焦慮不已時,日本政府端出了一份洋洋灑灑的《南海海槽地震防災對策推進基本計畫》。這份報告,用冰冷的數字描繪了一個遠比漫畫更驚悚的未來:若巨災來襲,最壞情況下將有近三十萬人殞命。 然而,這份看似嚴謹的計畫,其實也藏著一絲尷尬。政府信誓旦旦地要在未來十年內,將預估死亡人數減少八成。聽起來很宏大,但事實上,早在十年前他們就提出過同樣的目標,結果呢?過去十年,死亡人數僅僅減少了兩成,連KPI的邊都沒摸到。如今,他們只是把一個未完成的舊目標,重新包裝,換個日期,再度對國民許下承諾。這場景,與其說是沉著應對,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應付輿論壓力的公關表演。

自然界的巧合,成了恐懼的柴火

彷彿嫌這場鬧劇還不夠熱鬧,鹿兒島近海的頻繁地震,恰好在此時來湊熱鬧。十幾天內超過八百次的震動,對那些本已惴惴不安的人們來說,簡直就是末日的前奏曲。儘管海洋火山學家站出來解釋,這只是當地獨特的地質活動,與南海海槽或那則預言無關,但這樣的理性之聲,又怎能蓋過恐懼的巨大回響?在集體歇斯底里的氛圍中,科學的解釋,往往蒼白無力。

我們為何如此渴望一場末日?

這場圍繞著「7月5日」的騷動,真正值得深思的,或許並非預言本身是真是假,而是我們這個社會,為何如此輕易地就被一則預言所俘虜。

當「先知」試圖踩下煞車

最諷刺的一幕,莫過於預言的始作俑者,如今卻反過來扮演起滅火隊的角色。龍樹諒本人透過各種管道澄清,她不是預言家,那只是夢境,「7月5日不一定會發生大事」。就連曾預言安倍遇刺而聲名大噪的高僧三木大雲,也出面轉述作者的本意,呼籲大眾冷靜。 但這一切都太遲了。當你親手點燃了野火,又怎能奢望它只在你指定的範圍內燃燒?神話一旦被創造出來,就不再屬於它的創造者。它有了自己的生命,在大眾的恐懼、焦慮與口耳相傳中,扭曲、膨脹,最終成為一個誰也無法控制的龐然巨物。 回顧歷史,從Y2K的千年蟲危機,到2012的馬雅末日,我們對這種「末日劇本」的迷戀,從未停歇。或許,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面對著經濟衰退、氣候變遷、國際衝突等無形而巨大的壓力,一個有著明確日期、明確形式的「大災難」,反而成了一種扭曲的慰藉。它為我們所有瀰漫性的焦慮,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出口。比起無盡的、不知何時會到來的緩慢崩壞,一場轟轟烈烈的末日,似乎反而顯得更乾脆、更「公平」。我們害怕的或許不是終結,而是永無止境的等待。

返回列表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