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老兵交棒:怡亚通周国辉的隐退与酒业大商的集体焦虑
昔日枭雄的无奈转身:营收萎缩,利润如纸
前不久,一纸公告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涟漪。怡亚通宣布,因“公司发展需要”,周国辉卸任总经理一职,由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陈伟民接棒。周国辉并非完全退场,仍保留董事长及董事之位,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营收逐年萎缩,利润薄如蝉翼,这不仅仅是怡亚通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酒业大商群体共同面临的困境。周国辉,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创业老兵,在掌舵怡亚通21年后,首次交出总经理的权杖,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这背后,是怎样的风云变幻?是英雄迟暮,还是战略转型?亦或是大厦将倾前的无奈之举?
时间煮酒,英雄迟暮:怡亚通困境的时代注脚
要理解怡亚通的困境,就必须将时间拨回十年前。2013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高端白酒市场遭遇“三公消费”的重创,整个行业哀鸿遍野。然而,危机中往往蕴藏着机遇,怡亚通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逆势而上,大胆进军酒业。彼时,谁又能想到,这家以供应链起家的企业,会在未来的几年里,搅动整个酒业市场?
如今,十年光阴荏苒,酒业市场早已物是人非。当年的“抄底”英雄,如今却面临营收下滑、利润微薄的窘境。这究竟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时代大潮的裹挟?是战略失误,还是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必然?怡亚通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更是整个酒业大商群体命运的缩影。
资本豪赌:怡亚通“抄底”酒业的百亿迷局
白酒寒冬,逆势而动:低价并购背后的资本野心
2013年,白酒市场一片萧条,高端白酒价格腰斩,经销商们叫苦连天。然而,怡亚通却看到了别人恐惧时蕴藏的贪婪机会。依托上市公司的雄厚资本,怡亚通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并购盛宴,目标直指那些陷入困境的区域酒商。龙川酒业、盛京酒业、广州怡粤、重庆怡飞…一个个名字被纳入怡亚通的版图,仿佛一位贪婪的君王在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地。
这种“抄底”式的并购,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场豪赌。要知道,酒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品牌、渠道、人脉,缺一不可。怡亚通一个做供应链的企业,真的能玩转酒业吗?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等着看怡亚通的笑话。然而,怡亚通却用实际行动证明,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
380平台的乌托邦:构建酒业“沃尔玛”的宏伟蓝图
并购只是第一步,怡亚通更大的野心在于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酒业帝国。在整合了大量区域酒商的资源后,怡亚通推出了“380平台”,试图构建一个连接酒厂和终端门店的B2B平台。周国辉将其定义为“没有大型卖场的沃尔玛”,一个虚拟的酒业巨头。
这个平台的核心在于供应链的整合。周国辉曾举例说,如果怡亚通在南宁建立一个供应链整合平台,百事可乐、青岛啤酒、中粮等企业就可以共享这个平台,无需自己再建仓库、车队和经销商团队。这不仅能节约成本,还能提高效率,实现多方共赢。听起来很美好,不是吗?一个高效、便捷、低成本的酒业流通乌托邦。
茅台的橄榄枝:渠道与产品的战略结盟
有了渠道,还缺什么?当然是好产品!怡亚通深谙此道,开始积极寻求与头部酒企的合作。2013年,茅台启动大规模招商计划,只要购买30吨飞天茅台,一次性打款6365.6万,就可以成为茅台经销商,并获得10%的返点。这对于拥有渠道优势的怡亚通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个有渠道,一个有产品,两者一拍即合。怡亚通先后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青岛啤酒、张裕等名酒达成合作,迅速搭建起一个强大的品牌矩阵。傍上了这些酒业大佬,怡亚通的底气更足了。
黄金时代:搭上茅五泸的快车,狂飙突进
2015年,酒业市场迎来复苏,高端白酒再次成为市场的宠儿。茅台、五粮液等头部酒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怡亚通也搭上了这趟“财富列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扩张。
从2014年到2018年,怡亚通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成立分公司,与各地经销商组建合资公司,绑定终端门店,编织出一张庞大的全国化渠道网络。2018年,怡亚通酒饮分销业务创造了近100亿元营收的奇迹,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那时候的怡亚通,风光无限,仿佛整个酒业都在它的掌控之中。
酱酒狂潮:怡亚通的“帝亚吉欧”迷梦
帝亚吉欧的诱惑:酒业大商的终极梦想
在酒业圈子里,帝亚吉欧(Diageo)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家全球酒业巨头,通过不断地并购和品牌运营,打造了一个横跨各个产区、各个品类的庞大帝国。对于中国的酒商来说,帝亚吉欧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吴向东,华致酒行的创始人,就曾公开表示,他的理想是成为中国的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或者帝亚吉欧。这不仅仅是吴向东的梦想,也是所有酒业大商的共同愿景。毕竟,动销再多的产品,终究是为别人做嫁衣。而且,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酒商在茅台、五粮液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厂家的压货。
因此,通过产业整合,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帝亚吉欧”,成为众多酒业大商摆脱“厂强商弱”困局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更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
酱酒东风:风口之下的财富密码
2016年之后,酱香型白酒开始崛起,成为酒业市场最耀眼的明星。从“茅台热”到“酱酒热”,酱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2019年至2023年,中国酱酒产能由55万吨飙升至75万吨,销售收入由1350亿元猛增至2300亿元,净利润更是从550亿元跃升至940亿元。这惊人的数据,无不昭示着酱酒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暴利的驱动下,各路资本纷纷涌入酱酒市场。巨人集团、融创中国、山东史丹利…甚至连生产金针菇的企业,也想来分一杯羹。2019年的糖酒会上,某传统名酒的展厅门可罗雀,而隔壁不知名的酱酒展厅,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就是当时酱酒市场的真实写照:遍地黄金,只要敢伸手,就能捡到宝。
怡亚通的豪赌:钓鱼台的诱惑与品牌矩阵的野心
站在酱酒的风口上,一些嗅觉敏锐的酒商,早已开始了布局。吴向东提前整合的珍酒,借助酱酒热成功上市;1919深度介入了衡昌烧坊;酒仙集团则打造出了容大酱酒。这些成功的案例,无疑刺激着怡亚通的神经。
2018年,怡亚通也开始发力酱酒市场,与钓鱼台酒业合作,推出终端售价1400元的“钓鱼台·珍品壹號”,仅仅7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这让怡亚通尝到了甜头,也更加坚定了进军酱酒市场的决心。
随后,怡亚通相继与国台、金沙酒业等达成合作,3年内,白酒品牌运营规模达到了9亿元,酱酒综合毛利率超过40%,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供应链利润低的问题,也为怡亚通的“帝亚吉欧”梦想,增添了一份信心。
蓝图初现:产区、品类、渠道的战略布局
为了更好地掌控酱酒资源,2021年,怡亚通设立了怡亚通酒业,随后与大唐酒业合作,打造了一系列自有酱酒品牌——大唐秘造、天下大唐、贵宫御膳。大唐酒业位于酱酒7.5公里核心产区,拥有624口窖池,年产5800吨大曲坤沙酱酒。2022年,怡亚通更是成为了大唐酒业的控股股东,并在全国各地成立多家“秘造酒业”公司。
从产区、品类到渠道,怡亚通的中国版“帝亚吉欧”之路,似乎已经初具雏形。一个集品牌运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酒业帝国,正在冉冉升起。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悄然转动,等待着怡亚通的,并非一帆风顺的坦途。
凛冬将至:风口散去后的残酷真相
数据冰冷:营收下滑的警钟
当酱酒热逐渐降温,当市场的喧嚣归于平静,怡亚通的“帝亚吉欧”之梦,也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2024年的财报显示,怡亚通实现营收776.16亿元,同比减少17.8%;归母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减少24.92%。虽然财报中并未单独披露酒类营收的具体数据,但明眼人都知道,酒业板块的下滑,是导致整体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怡亚通的酒业营收,早在2020年就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从2020年至2023年,怡亚通白酒业务整体营收(品牌运营/自有品牌+分销/营销)逐年下滑,从63.71亿元降至33.02亿元。其中,酒饮品牌运营/自有品牌业务营收分别为8.7亿元、12.45亿元、7.86亿元和5.88亿元,从2021年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些冰冷的数据,无疑给怡亚通敲响了警钟。
酱酒退烧:明星单品的神话破灭
在缩量时代,酒业竞争异常惨烈,没有品牌积累的产品,业绩下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风光无限的酱酒,也开始面临挑战。如今,就连一些酱酒明星大单品,都出现了产品价格倒挂、动销困难、库存积压等问题。对于缺乏品牌积淀的怡亚通来说,其自有品牌和开发产品,自然更容易受到冲击。
2023年上半年,怡亚通将旗下的12家“秘造酒业”公司及大唐酒业转让处置,这些公司都被列为“不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这无疑表明,怡亚通在酱酒市场的布局,遭遇了重大挫折。
电商崛起:传统渠道的没落与降维打击
怡亚通大举进军白酒赛道,是在2013年至2018年,那个时候,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尚未崛起,平台“百亿补贴”也还未出现,传统线下批发、零售、团购是市场的主流。怡亚通作为上市公司,具有资本和采购优势,可以通过名酒“集采分销”和提升配送效率,快速分销,从而在经营中取得优势。
然而,2020年后,平台经济强势崛起,电商平台直接将酒卖给消费者,这对于主要从事B端业务、缺乏链接C端能力的怡亚通来说,无疑是一场降维打击。传统的渠道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诸侯割据:酒企渠道下沉的釜底抽薪
除了电商的冲击,各大头部酒企纷纷举起渠道下沉的大旗,直接与终端门店合作,减少了对大商的依赖。这种“削藩”的策略,无疑降低了怡亚通在酒业里的话语权。曾经是香饽饽的渠道优势,如今却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时代落幕:从“马云”到普通人的转变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怡亚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一个酒业周期性调整后,酒类流通市场管理粗放,头部酒企急需全国化扩张,以及酱酒热的兴起。当这些风口逐渐消散,怡亚通也迅速从神坛跌落,成为了一个普通的酒业经销商。
专家诊断:供应链优势的局限性
北京卓鹏战略常务副总经理、创始合伙人郭宏利分析认为,怡亚通作为“供应链第一股”,其经营酒类的底层逻辑,依然是优化供应链,只能针对大B端批发,小B依然需要当地经销商维护,并没有摆脱多层级分销的范畴。此外,怡亚通长期从事供应链业务,缺乏打造自有品牌的能力,一旦酱酒热消退,品牌运营就会受到挑战。这些专业的分析,无疑揭示了怡亚通困境的根源所在。
十字路口:大商的突围与自救
1919的即时零售:弯道超车的典范
面对行业下行,求变是唯一的出路。一些有实力的大商,早已开始积极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1919,这家曾经与怡亚通齐名的大型酒类连锁企业,就率先开始了探索。
早在2015年,1919就推出了“1919吃喝APP”,消费者在手机上下单,即可享受最快“19分钟送酒”的服务。这种“即时零售”的模式,在当时还鲜为人知,但1919却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即时零售已经成为1919的核心竞争力。到2023年,1919依托对即时零售的成功打造,公司数字商业板块交易额达66亿元,占平台整体交易额的50%以上。2024年初,1919为了壮大公司即时零售的规模,成立了两大子集团:1919数字商业集团,主营快喝业务和电商业务;1919本地生活集团,负责吃喝业务、酒馆业务、酒旅业务、品鉴馆业务等。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布局,1919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家以即时零售为核心的综合性酒类服务商。
酒仙网的直播电商:流量变现的疯狂游戏
如果说1919的转型是稳扎稳打,那么酒仙网的转型,则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从2020年开始,酒仙集团将直播带货当作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批量孵化出拉飞哥、亮哥、酒仙大良、酒仙格格等带货博主,直播团队迅速增长到100多人,并斥巨资打造了一个20000平米的直播基地。
酒仙网的直播带货,几乎可以用“不择手段”来形容。低价促销、买一送一、疯狂抽奖…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吸引流量,实现变现。2023年,酒仙集团的直播间创造了超过30亿元的营收,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这种靠低价和流量驱动的模式,是否能够持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新帅登场:陈伟民能否力挽狂澜?
对于怡亚通而言,新任总经理陈伟民,或许是公司转型的重要推手。在加入怡亚通之前,陈伟民已在金融领域深耕十余年,拥有丰富的金融运作经验。加入后,长期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副董事长等职位,主管风险控制、法律事务和业务审核工作。从其履历来看,陈伟民更像是一位“救火队长”,而非一位充满激情的创业者。
在人事变更公告中,怡亚通明确表示:陈伟民担任总经理后,将继续坚持“做大供应链+做强产业链+做优孵化器”的发展战略。这是否意味着,怡亚通将继续沿着原有的路径走下去?还是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豪赌未来:怡亚通的再次抉择
陈伟民是带领怡亚通披荆斩浪、再创辉煌的韩信,还是如马云口中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没有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怡亚通更替掌舵者,是一种面对不确定性大环境的探索。随着酒业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连头部酒企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出路,酒商就更要加大改革力度。
酒业虽然长坡厚雪,但从不养闲人。酒商想要长久吃到行业红利,需要努力学习最前沿的技术与商业运营思想,把自己打造成酒业生态位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那样,酒业的天高任你飞,海阔任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