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通用Agent还是PPT?泼一盆冷水!
文章目录
“首个通用Agent”?我泼盆冷水:Manus真能颠覆AI圈?
最近,AI圈被一个叫Manus的产品刷屏了。全英文宣传片,邀请码内测,号称“全球首个通用Agent”,瞬间让人觉得OpenAI、Anthropic都要靠边站了。但仔细扒了扒,我个人觉得,这波“炸裂”式的传播,更多的是营销上的成功,技术上嘛,可能没那么惊艳。
Manus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Manus对外宣称能“解决各类复杂多变任务,具备独立思考和系统规划能力,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灵活调用工具并直接交付完整成果”。这话听起来很耳熟,现在哪个AI产品发布不吹一波?关键是,目前只能通过演示视频了解,连公测都没开始,这就有点像“PPT造车”的感觉了。
视频里展示了几个场景,比如批量简历分析、房产信息整理、股票报告生成,这些功能,OpenAI的Operator、智谱AI的Phone Use、甚至Google Gemini早就玩过了。根据一些业内人士的分析(例如品玩此前的一篇报道推测),Manus底层可能基于Claude模型,结合开源模型的后训练技术,再搞一套预设的工作流。说白了,就是把现有技术封装了一下,放在云端跑。离真正的“通用AI”,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通用Agent”?恐怕是个伪命题
Manus想做“通用AI Agent”,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像Claude这样的大模型,本身就能处理复杂任务,还能调用各种工具。Manus能做的,大模型也能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更何况,每个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Manus这种预设好的“虚拟环境”,真的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吗?我持怀疑态度。
这就好比,你想吃一碗牛肉面,难道非要买一个全自动煮面机吗?直接去面馆不是更方便?
饥饿营销,玩得挺溜
不得不说,Manus的营销策略很成功。邀请码机制,营造了一种稀缺感,让大家觉得抢到就是赚到。我听说甚至有人把邀请码炒到了几万块!这种饥饿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常见,但现在都2024年了,大家对这种套路早就免疫了。
更奇怪的是,Manus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但在海外科技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几乎没什么人讨论。这说明,国外开发者可能对这种“情绪营销”并不感冒。想靠“DeepSeek”这个概念来蹭热度,恐怕很难持久。
价值在哪?局限在哪?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Manus可以看作是对现有AI工具的一种封装和优化,降低了用户的技术门槛。但这并不算创新,OpenDevin等开源项目也有类似的设计理念。
Manus的优势在于易用性,但局限也很明显。它仍然依赖于预设的工作流程,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且,操作环境相对封闭,只能在特定的工具范围内运行,无法像操作系统那样支持各种软件和应用。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榨汁机,但只能榨苹果汁,其他水果都不行,那它的“通用性”在哪呢?
未来,路在何方?
Agent领域,Manus面临着激烈的竞争。Coze、Dify等产品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Agent市场很可能被大模型直接吞噬。
Manus想要突围,关键在于找准市场定位。它更像是一个高效的AI工具平台,适用于特定的应用场景,而不是真正的“通用AI”。如果无法突破这个瓶颈,它的市场增长可能会受到限制。
所以,别被“全球首个通用Agent”的宣传冲昏头脑。Manus是一款有潜力的产品,但它并非技术革命。想真正颠覆AI圈,还需要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