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健帆生物爆雷?一季报营收利润双降,集采阴影笼罩!

文章目录


健帆生物业绩说明会:遮遮掩掩的未来与投资者的焦虑

集采阴影下的豪言壮语:'优质优价'能救健帆?

健帆生物在2025年4月1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试图用“集采不再唯低价论”、“优质优价”这样的说辞来安抚投资者对于未来可能面临的血液灌流耗材集采的担忧。这套说辞听起来很美好,仿佛集采制度会突然变得慧眼如炬,只青睐那些真正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但现实是,在医疗器械领域,所谓的“优质”往往难以量化,最终还是会被价格这把尺子衡量。健帆生物声称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这当然是正确的废话。哪个企业不想创新?问题是,创新需要时间、资金和人才,而集采带来的降价压力,会不会反过来挤压健帆生物的研发投入,形成恶性循环?更何况,即使健帆生物真的能拿出“优质优价”的产品,又如何保证在集采的博弈中占据优势?毕竟,规则制定者永远拥有最终解释权。

产能扩张的逻辑:是未雨绸缪还是盲目乐观?

公司近年来大兴土木,兴建珠海健树生物材料项目和医疗器械产业项目。管理层给出的解释是“前瞻性生产布局规划,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规模及成本优势”。但问题是,在集采的大背景下,规模优势真的能转化为成本优势吗?或者说,成本优势真的能抵消集采带来的降价损失吗?如果未来血液灌流产品真的被纳入集采,健帆生物的产能扩张很可能会变成一场豪赌,赌赢了固然可以扩大市场份额,赌输了则可能面临产能过剩、资产闲置的困境。这种孤注一掷的扩张,与其说是未雨绸缪,不如说是对市场前景的盲目乐观。

市值管理的苍白:21亿理财产品与投资者的质疑

面对股价下跌,投资者直接质问公司“市值管理是什么?如何具体实施?” 更犀利地指出账面上的21亿理财资金是否可以拿出一部分回购注销股份。而健帆生物的回应却显得苍白无力,顾左右而言他。什么“综合发展战略、经营情况及股价等多方面因素”,什么“提高暂时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都是些空洞的套话。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公司是否有诚意、有决心来提振股价,而不是把钱躺在银行里吃利息。实控人增持、股份回购、现金分红这些措施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这些措施的力度不够,或者说,如果这些措施没有能够真正解决公司面临的核心问题,那么它们就只能起到短期的心理安慰作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投资者的悲观预期。

研发投入的“结构性调整”:创新还是收缩?

“2024 年研发人员减少主要系部分在研项目结项,新产品生产并上市销售,相关人员调整为技术人员。” 健帆生物用“结构性调整”来解释研发人员的减少,试图让投资者相信这并不是一种收缩。但问题是,新项目结项,难道不应该立刻启动新的研发项目吗?人员调整为技术人员,难道不是意味着公司更加注重现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不是未来的创新和突破吗?在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如果健帆生物真的削减了研发投入,那么它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即使短期内能够维持盈利,长期来看也必然会被竞争对手超越。

国际化的迷雾:'高歌猛进'的背后是真增长还是画大饼?

健帆生物声称要“深挖海外市场机会”,“对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有信心”。但这些话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足。诚然,《血液吸附治疗国际共识报告》的发布为健帆生物的海外推广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帆生物就可以在海外市场高枕无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政策、市场环境、竞争格局都存在差异,健帆生物需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制定不同的推广策略。更重要的是,健帆生物需要证明,它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也具有同样的疗效和安全性,才能够赢得当地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如果健帆生物只是把国内的成功经验简单地复制到海外,那么它很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

一季报的冰冷数字:营收、利润双降,神话破灭?

2025年一季报显示,健帆生物的营收和利润双双大幅下降。营收同比下降26.4%,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3.71%。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信号,它表明健帆生物可能正在面临增长瓶颈。此前,健帆生物一直被视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明星企业”,以其高速增长的业绩而闻名。但现在,这个“明星企业”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营收和利润的下降,可能与集采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公司自身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关。无论原因是什么,健帆生物都需要尽快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它就可能会被市场抛弃。一季报的冰冷数字,无疑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健帆生物的神话,可能正在破灭。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