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兴业证券研报“东稳西荡”论背后,A股投资真相大揭秘
文章目录
“东稳西荡”下的焦虑:一份兴业证券研报背后的市场真相
最近兴业证券发布了份研报,核心观点是啥“东稳西荡”,建议大家坚定信心,死守国内的确定性。说白了,就是外面乱成一锅粥,咱们自己这边风景独好,要“以我为主”。这话说得挺提气,但细琢磨,总觉得有点不对味儿。全球经济要是真能“东稳西荡”这么简单粗暴地概括,那还要经济学家干嘛?直接扔硬币得了。
全球宏观环境的混沌与A股的“以我为主”
研报里提到,4月以来就一直强调“东稳西荡”的格局。我寻思着,这都快6月了,还拿俩月前的结论当圣旨?市场瞬息万变,抱着老黄历能指导今天的操作?更何况,所谓的“东稳”,真有那么稳吗?房地产摇摇欲坠,地方债雷声滚滚,就业市场压力山大,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就敢拍着胸脯说“稳”?
贸易谈判僵局:来自外部不确定性的持续扰动
报告里提到了中美贸易摩擦、欧美贸易谈判僵局,轻描淡写地一句“外部不确定性的扰动”,就想把这些风险一笔带过?特朗普政府那帮人,翻脸比翻书还快,今天握手言和,明天就可能掀桌子骂娘。这种高度不确定性,对全球供应链、企业盈利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绝不是一句“扰动”就能敷衍过去的。
国内经济的韧性:稳定市场的压舱石
研报里大谈国内经济的韧性,说一季度GDP增长5.4%,3月份的修复动能增强。这数据当然好看,但问题是,这5.4%是怎么来的?靠的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驱动?是结构性的增长,还是靠放水刺激?如果只是饮鸩止渴,那这种“韧性”又能维持多久?更何况,数据这东西,水分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
兴业证券的研判逻辑:盲目自信还是精准预判?
兴业证券这份研报,通篇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过于乐观。这种乐观,与其说是基于对经济形势的精准判断,不如说是基于一种“政治正确”的立场。为了迎合某种主旋律,刻意夸大国内的优势,回避潜在的风险,这种研判逻辑,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过度强调内部确定性:一种鸵鸟心态?
“以我为主”,听起来很霸气,但说白了,就是一种鸵鸟心态。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外部世界不存在,就能解决问题了?全球经济是一个高度 interconnected 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产生连锁反应。闭门造车,只会让我们与世界脱节,最终自食恶果。
对政策储备的乐观:掩盖结构性问题的烟雾弹?
研报里提到,国内有充足的政策储备,可以应对外部冲击。这话听起来很 reassuring,但仔细想想,这些“政策储备”是什么?无非就是降准、降息、基建投资那一套老生常谈。这些措施,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来看,只会加剧结构性问题,让经济发展更加畸形。
被选择性忽视的风险:数据波动与外部冲击
报告里并非完全没有提到风险,但那些风险提示,要么是语焉不详,要么是轻描淡写。比如,经济数据波动,政策宽松低于预期,全球贸易谈判不及预期……这些风险,每一个都足以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但研报里却一带而过,仿佛只是例行公事。这种选择性忽视风险的做法,是对投资者极不负责任的。
聚焦“内需、自主可控、低位绩优”:投资策略还是自欺欺人?
兴业证券这份研报,给出的投资建议是聚焦“内需消费、自主可控、低位绩优”三大方向。这三个概念,每一个都充满了争议,如果盲目跟风,很可能掉进坑里。
内需消费:被过度神化的增长引擎?
内需消费,这几年被捧上了天,好像只要刺激消费,经济就能一飞冲天。但问题是,老百姓兜里真有那么多钱吗?房价、医疗、教育,哪一样不是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大山?在这些压力之下,消费能力已经被严重透支。指望内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恐怕只是空中楼阁。更何况,现在很多消费都被互联网平台垄断,流量都被导向头部商家,中小企业根本喝不上汤。
自主可控:高投入、低回报的陷阱?
自主可控,这个概念听起来很 patriotic,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芯片、高端制造,这些领域的技术壁垒极高,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而且回报周期极长。很多企业,为了响应政策号召,盲目投入,结果血本无归。更何况,所谓的“自主可控”,很多时候只是换个马甲,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
低位绩优:价值洼地还是价值陷阱?
低位绩优,听起来很诱人,但也要警惕“价值陷阱”。很多股票之所以低位,是因为基本面出现了问题,业绩下滑只是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危机。如果只看PE、PB这些表面指标,很容易被迷惑,最终买入的不是价值洼地,而是万丈深渊。
底仓配置的“类债红利”:一种防御性的保守策略?
研报建议,将红利资产划分为类债红利(电力、交通、运营商、银行等)、周期红利(煤炭、钢铁等)和消费红利(纺服、汽车、家电等),并推荐将“类债红利”作为底仓配置。这策略,说白了,就是求稳,但稳健过头,可能就错失了机会。
红利资产的分类:自说自话的投资逻辑?
将红利资产进行这样的分类,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缺乏严谨性。不同行业的红利来源、稳定性、增长潜力千差万别,简单地归为几类,容易掩盖其内在差异。例如,电力行业的红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补贴和管制价格,而银行的红利,则受宏观经济和信贷风险的影响更大。
类债红利的局限性: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
类债红利资产,虽然波动较小,但收益也相对有限。在通胀高企、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类资产的收益可能难以跑赢通胀,更无法与高成长性股票相提并论。此外,即使是“类债”资产,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例如,电力企业可能面临政策调整的风险,银行可能面临坏账增加的风险。
过度防御的风险:错失增长机会的代价?
将“类债红利”作为底仓配置,无疑是一种防御性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市场震荡、风险偏好较低的时候,或许能够保住本金,但同时也可能错失增长机会。在经济复苏、市场情绪高涨的时候,高成长性股票往往能带来更高的回报。为了追求稳健,而放弃潜在的高收益,是否值得,需要投资者自己权衡。
风险提示:看似客观,实则苍白无力
研报的最后,照例给出了风险提示:经济数据波动,政策宽松低于预期,全球贸易谈判不及预期等等。这些风险提示,与其说是为了提醒投资者,不如说是为了应付监管要求。
经济数据波动:无法量化的模糊风险
“经济数据波动”这种风险提示,说了等于没说。经济数据本来就是波动的,关键是波动有多大,波动的原因是什么。研报没有给出任何量化分析,只是泛泛而谈,投资者看了也摸不着头脑。
政策宽松低于预期:永远无法证伪的假设
“政策宽松低于预期”也是一种永远无法证伪的假设。如果政策真的宽松了,研报可以说自己预判准确;如果政策没有宽松,研报可以说宽松力度低于预期。反正怎么说都有理,这种风险提示,毫无意义。
全球贸易谈判不及预期:老生常谈的外部风险
“全球贸易谈判不及预期”更是老生常谈。贸易摩擦已经持续多年,投资者早已麻木。研报只是重复一遍这个风险,并没有给出任何新的信息,也没有提出任何应对策略。
免责声明:为研报的苍白辩护
兴业证券的这份研报,最后不免俗地加上了一段免责声明,声明本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与和讯网无关,且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这段话,几乎成了所有研报的标配,也成了研报质量低下的遮羞布。
免责声明的本质:推卸责任的工具?
免责声明,本质上就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工具。研报作者可以随意发表观点,即使观点错误,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反正出了问题,一句“仅供参考,风险自担”,就把投资者打发了。这种做法,既不道德,也不负责任。
研报的价值:独立思考还是人云亦云?
研报的价值在于提供信息和分析框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但现在很多研报,要么是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要么是过度粉饰,误导投资者。与其依赖这些质量低下的研报,不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去研究市场、分析数据。
投资者应有的态度:保持警惕,独立判断
作为投资者,应该对所有研报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研报的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研报误导,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记住,别人的观点永远只能作为参考,最终的决策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