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Directory

引子:財富保衛戰,從古至今的生存遊戲
想像一下,你是一位生活在公元前的古人,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換來了一些糧食、布匹,甚至是稀有的貝殼。你會怎麼做?吃光用光?當然不是!你會想方設法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財富儲值的原始動機。
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人類對於財富的渴望和保護從未停止。不同的是,儲值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斷進化。從最初的實物,到後來的金銀,再到今天的股票、房產、甚至是虛擬貨幣,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長期保值增值的理想資產。這場財富保衛戰,其實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一部關於生存、競爭和創新的史詩。
金錢的AB面:交易媒介、計價單位、還有那該死的儲值功能
說到財富,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金錢。金錢這玩意兒,可不是單純的數字或符號,它身兼數職,扮演著複雜的角色。最基本的就是「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讓我們擺脫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買東西再也不用牽著一頭羊去換一袋米了。其次是「計價單位」(unit of account),商品和服務有了統一的價格標準,方便我們比較和計算。但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財富儲值」(store of value)的功能。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現在的勞動成果,能夠轉移到未來使用,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貶值。
想想看,如果我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明天就變得一文不值,那還有誰願意努力工作?所以,一個好的金錢體系,必須具備穩定的儲值功能,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布雷頓森林體系:曇花一現的烏托邦?
在貨幣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一個短暫而美好的「烏托邦」,那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在這個體系下,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又與美元掛鉤,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匯率體系。美元因此同時具備了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財富儲值三大功能,風光一時。
但好景不長,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衰落和越戰的拖累,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在1971年崩潰。尼克松總統那次著名的電視講話,宣告了美元與黃金脫鉤,也結束了這個短暫的「烏托邦」。
美元霸權的真相:不是最好,只是沒得選?
儘管美元的儲值功能已經大不如前,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新興市場的人們,甚至寧願持有貶值的美元,也不願意持有本國貨幣。這是為什麼?難道他們不知道美元在持續貶值嗎?
我覺得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他們的本國貨幣可能更加糟糕,貶值速度更快,甚至還面臨崩潰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就成了「矮子裡的將軍」,不是最好,只是沒得選而已。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穩定幣(stablecoin)近年來如此受歡迎,因為人們渴望一種更加穩定、可靠的儲值工具。(關於穩定幣,我們下期再聊)
黃金:千錘百鍊的儲值之王,也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漫長的歷史中,黃金一直被視為財富的象徵,是人們儲藏價值、抵禦風險的首選。它閃耀的光芒,不僅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也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想。
黃金的五大優勢:稀缺、耐用、便攜、可分割、社會共識?
黃金之所以能夠成為儲值之王,並非浪得虛名,它確實具備許多優良的特性。首先是「稀缺性」(scarcity),地球上的黃金儲量有限,開採成本高昂,這使得黃金具有內在的價值。其次是「耐用性」(durability),黃金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腐蝕,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第三是「便攜性」(portability),相較於其他資產,黃金的價值密度高,易於攜帶和運輸。第四是「可分割性」(divisibility),黃金可以分割成不同的重量和大小,滿足不同的交易需求。最後是「社會共識」(social consensus),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澱,黃金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價值標準,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夠被接受和認可。
白銀、土地、鑽石,這些也曾被視為儲值工具,但往往在某些指標上無法與黃金匹敵。例如,白銀的儲量相對豐富,稀缺性不足;土地的流動性差,難以快速變現;鑽石的價值更多是人為炒作,缺乏內在支撐。
黃金的四大硬傷:沉重的枷鎖
然而,即使貴為儲值之王,黃金也並非完美無缺。在數位時代,黃金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就像一位身披盔甲的騎士,在現代戰場上顯得笨重而遲緩。
風險一:金庫不安全?巴黎銀行的教訓
儲藏黃金需要昂貴的安全金庫、保險,這本身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且,金庫並非絕對安全。二戰期間,巴黎銀行的保險櫃裡的黃金就被德軍直接掠奪,這件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the safe in the bank, is not safe at all. 銀行保險箱並非萬無一失。
風險二:戰亂年代,黃金變廢鐵?
在極端年代,黃金變現的成本很高。二戰中就出現過類似情況,無論你是在上海、巴黎,還是阿姆斯特丹,黃金交易通常面臨高額折扣,往往比現貨價低 30-50%,而在高風險環境下折扣更大。更糟糕的是,在衝突地區交易黃金往往伴隨嚴重的人身風險——一旦別人知道你持有金條,被搶劫和撕票都是隨時可能的。想想電影情節,手握黃金,卻寸步難行,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風險三:政府的鐮刀:1933美國黃金充公事件
政府還會通過沒收和價格管制的方法,來進一步破壞持有黃金的可靠性。比如 1933 年,美國要求公民以低於市場的固定價格交出大部分黃金,否則將面臨嚴厲處罰。請注意:當時美國政府要求所有公民的黃金以 每金衡盎司 20.67 美元 的固定價格交出。隨後,1934 年通過《黃金儲備法》(Gold Reserve Act),政府將黃金官方價格 重新估值為每金衡盎司 35 美元 。這意味着讓全體公民手上的黃金在短短一年內就被“貶值”了約 41% 。美國當時共徵收了超過 2600 噸黃金,這直接改變了貨幣政策,也為後來在 1971 年徹底終結金本位埋下伏筆。 這一切,都發生在全世界可能最尊重私有產權制度的燈塔國,20世紀的美國。 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在關鍵時刻,政府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犧牲民眾的財產。
風險四:數位時代的恐龍?
除此之外,在今天的數字經濟中,黃金不夠“數字化”的局限也很明顯。比如,你沒有辦法通過任何一個電子錢包給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另外一個地址發送一公斤的黃金。想像一下,你需要跨國轉帳一筆資金,選擇黃金,你需要經過繁瑣的手續、高昂的運費,以及漫長的等待。這與數位時代的便捷、高效格格不入。
比特幣:極客的狂想,還是未來的貨幣?
2009 年,一個化名為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神秘人物(或者團體),創造了比特幣。這個舉動,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也引發了無數的爭議和猜測。
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它不依賴於任何中央機構(如政府或銀行)發行和管理,而是基於密碼學原理和分散式網絡運行。這意味著,沒有人可以控制比特幣,也沒有人可以隨意篡改它的交易記錄。這種去中心化的特性,正是比特幣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讓它被一些人視為對抗傳統金融體系的利器。
中本聰的謎團:誰創造了比特幣?
關於中本聰的身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有人說他是一位隱居的數學家,有人說他是一個密碼學專家,還有人說他是一個由多人組成的團隊。他(或他們)在 2008 年發表了比特幣的白皮書,詳細闡述了比特幣的技術原理和設計理念。然後,在 2009 年推出了比特幣的原始碼,並參與了早期比特幣的開發和推廣。但在 2010 年,中本聰突然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和下落。
這個謎團,也為比特幣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人認為,中本聰的匿名性,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政府或金融機構的干預。也有人認為,中本聰的消失,是為了讓比特幣更加去中心化,避免被個人所控制。無論真相如何,中本聰的謎團,都將繼續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和猜測。
區塊鏈:這名字真讓人頭大!
比特幣之所以能夠去中心化地運行,離不開一項關鍵技術,那就是「區塊鏈」。說實話,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也覺得很難懂,完全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但其實,區塊鏈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公開透明的數位帳本,記錄著每一筆比特幣的交易。
這個帳本由許多「區塊」組成,每個區塊都包含了若干筆交易的記錄,以及指向前一個區塊的指針。這些區塊按照時間順序鏈接在一起,形成一個不可篡改的鏈條,這就是「區塊鏈」名字的由來。
更重要的是,這個帳本不是由某個中心機構控制的,而是由全球成千上萬的電腦共同維護的。每當有新的交易發生時,這些電腦會共同驗證交易的有效性,並將其添加到新的區塊中。一旦一個區塊被添加到區塊鏈中,就無法再被修改或刪除。這種分散式的、不可篡改的特性,保證了比特幣交易的安全和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