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華夏航空股價跌破發行價:一場資本市場的迷航?
股價重挫:投資者的信心危機?
今天,華夏航空(002928.SZ)的股價定格在8.55元,那抹刺眼的綠色,毫不留情地宣告著2.40%的跌幅。更令人唏噓的是,這個數字遠遠低於當年20.64元的發行價,這不僅僅是股價的破發,更是對投資者信心的一次沉重打擊。我必須說,這年頭,敢投資航空股,尤其是這種區域航空,心臟真的要夠強。
想想當年,華夏航空帶著無限希望登陸深圳交易所,頭頂著「區域航空龍頭」的光環,承載著無數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期待。東興證券的保薦,張昱、湯毅鵬兩位保薦代表人的背書,都彷彿在宣告著一個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現實卻給了所有人一記響亮的耳光。股價跌破發行價,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那些曾經對華夏航空抱有美好幻想的投資者,正在遭受著賬面上的損失,甚至可能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這也意味著,市場對華夏航空的價值,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更讓人玩味的是,華夏航空選擇在2018年上市,那一年,整個航空業都面臨著油價上漲、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市,到底是高瞻遠矚,還是不得已而為之?現在看來,或許更多的是後者。畢竟,如果企業的基本面足夠硬朗,又何懼市場的短期波動呢?但華夏航空的股價表現,卻暴露出其內在的脆弱性。這也讓我忍不住想問一句:華夏航空,你真的準備好迎接資本市場的風浪了嗎?還是說,這一切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圈錢遊戲」?
募資狂潮:華夏航空的資本運作術
IPO募資:美好的起點?
2018年3月2日,華夏航空風光上市,每股20.64元的發行價,募得資金總額高達8.35億人民幣。扣除發行費用後,淨額也有7.7億。這筆錢對於當時的華夏航空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可以擴充機隊、拓展航線,甚至是提升品牌形象。但現在回頭看,這筆錢真的用對地方了嗎?還是說,這只是一個「畫大餅」的開始?
我個人認為,IPO募資就像一場盛大的化妝舞會,企業需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但舞會結束後,卸下妝容,企業的真實面貌終究會暴露出來。華夏航空的IPO,無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從資本市場募集到了大量的資金。但問題在於,它是否真正利用好這筆錢,實現了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從現在的股價表現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可轉債發行:擴張的野心?
緊接著,2019年,華夏航空又發行了7.9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這一次,他們似乎更加熟練了,扣除費用後,淨額依然高達7.74億。可轉債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一種「變相的股權融資」,如果未來股價上漲,債券持有人可以選擇轉換成股票,分享企業的成長紅利;如果股價下跌,債券持有人也可以選擇繼續持有債券,保證自己的本金安全。對於企業來說,可轉債是一種相對靈活的融資方式,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但華夏航空發行可轉債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真的是為了擴張業務,提升盈利能力嗎?還是說,只是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應付日常運營?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畢竟,從當時的市場環境來看,航空業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華夏航空作為一家區域航空公司,面臨著來自大型航空公司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盲目擴張很可能會導致虧損,甚至破產。所以,華夏航空發行可轉債,或許更多的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
非公開增發:誰在為華夏航空買單?
到了2022年,華夏航空再次出手,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高達24.35億元。這一次,他們似乎鐵了心要從資本市場「撈一筆」。非公開增發,顧名思義,就是向特定的投資者發行股票,通常是一些機構投資者或者戰略投資者。這種融資方式的好處是,可以快速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同時也可以避免對市場造成太大的衝擊。但問題在於,誰會願意在這個時候為華夏航空買單呢?
我認為,能夠參與華夏航空非公開增發的,一定是對其未來發展抱有信心的投資者。但這些投資者是真的看好華夏航空的長期價值,還是只是為了短期的利益?我對此表示懷疑。畢竟,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航空業的復甦前景並不樂觀,華夏航空的盈利能力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參與非公開增發的投資者,很可能是在「賭一把」,賭華夏航空能夠在未來實現逆轉。但這種賭博的風險是非常高的,一旦華夏航空的業績不及預期,這些投資者將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經過這三次募資,華夏航空總共從資本市場募集到了40.6億元。這筆錢,足以讓一家小型航空公司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但華夏航空真的實現了嗎?從現在的股價表現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也讓我忍不住想問一句:華夏航空,你把投資者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慷慨的分紅:股東的盛宴還是飲鴆止渴?
高比例轉增:數字遊戲的幻象?
華夏航空在2019年和2020年可謂是「大方」出手,連續兩年推出每10股轉增5股的方案。這種高比例轉增,乍看之下,股東手裡的股票數量瞬間翻倍,好像一夜之間身價暴漲。但實際上,這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就像把一塊披薩切成更多塊,總量並沒有增加,只是看起來更誘人而已。股價會因為轉增而相應降低,股東的實際權益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這種高比例轉增,對公司來說,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降低股價,提高股票的流動性,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但同時,也會稀釋每股收益,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沒有相應提升,股價很容易被打回原形。華夏航空選擇連續兩年進行高比例轉增,到底是為了提升股東價值,還是為了掩蓋其盈利能力的不足?我個人傾向於後者。畢竟,如果公司的基本面足夠強勁,又何必玩這種數字遊戲呢?
微薄的派息:聊勝於無的安慰?
在慷慨轉增的同時,華夏航空的派息卻顯得有些「吝嗇」。2019年,每10股派息1.3元(稅前);2020年,更是縮水到每10股派息0.76元(稅前)。這種派息水平,對於長期持有的股東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連塞牙縫都不夠。相比於高比例轉增,派息才是真金白銀的回饋,能夠直接提升股東的收益。
華夏航空選擇高比例轉增,卻吝於派息,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重融資、輕回報」的策略。公司更希望把資金留在自己手中,用於擴張和發展,而不是回饋給股東。這種策略在短期內或許可以提升公司的規模和市場份額,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股東的利益,降低投資者的信心。畢竟,誰也不願意投資一家只知道圈錢,卻不願意回報股東的公司。
財務數據背後的隱憂:華夏航空的真實價值幾何?
區域航空的困境:難以擺脫的成本壓力?
華夏航空作為一家區域航空公司,其生存環境本身就充滿挑戰。相較於那些航線遍布全球的大型航空公司,區域航空公司的航線網絡通常集中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客源相對有限。這就意味著,它們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維持運營,例如更高的飛機維護成本、更高的機場起降費用等等。更糟糕的是,它們還需要面對來自高鐵、長途巴士等其他交通方式的競爭,生存壓力可謂是巨大。
想想看,如果一家航空公司主要飛一些二三線城市,機票價格很難定高,但運營成本卻一點也不低。油價波動、人力成本上升,這些都是壓在區域航空公司身上的大山。華夏航空想要在這種環境下實現盈利,簡直是難上加難。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的股價會跌破發行價,因為市場對其盈利前景並不看好。
擴張與盈利的悖論:華夏航空的未來之路在何方?
華夏航空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擴張,不斷開闢新的航線,增加機隊規模。這種擴張策略,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可以提升公司的市場份額,增加收入來源。但問題在於,擴張的速度是否過快?擴張的成本是否過高?擴張的同時,是否能夠保證盈利能力?如果擴張的速度超過了盈利能力,那麼這種擴張就是一種「自殺式擴張」,只會讓公司陷入更深的困境。
我個人認為,華夏航空目前就面臨著這種「擴張與盈利的悖論」。它不斷地投入資金擴張,但盈利能力卻遲遲無法提升。這就導致它需要不斷地從資本市場融資,以維持運營。但這種融資並不是長久之計,如果華夏航空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盈利,那麼它最終將會被市場拋棄。那麼,華夏航空的未來之路在何方呢?我認為,它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戰略,放慢擴張的步伐,更加注重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時,它還需要積極尋求轉型,例如發展航空物流、航空旅遊等多元化業務,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只有這樣,華夏航空才能擺脫困境,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