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港股上市:三年营收超百亿,与佳禾食品合作细节成谜
文章目录
蜜雪冰城港交所上市:亮眼业绩背后的隐秘与野心
蜜雪冰城,这个几乎遍布中国每个县城的奶茶品牌,近日在港交所抛出了一份上市公告,数据让人眼前一亮:连续三年营收超百亿人民币,2024年更是直逼200亿大关。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成绩单,而是实打实的市场霸主宣言。试想一下,从街头巷尾的“5元柠檬水”到如今市值直冲763亿港元(按发行价估算),蜜雪冰城用事实证明,它不仅是下沉市场的“雪王”,更是资本宠儿。然而,这份公告的背后,却藏着不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秘密,尤其是它与供应商佳禾食品的合作关系,简直就像个未解的谜团。
佳禾食品:供应链上的隐形推手?
说到佳禾食品,投资者耳朵都竖起来了。作为A股“植脂末第一股”,佳禾食品可是蜜雪冰城供应链里的一员猛将。公告里虽然没明说,但稍微动动脑子就能猜到,两家的合作多半集中在植物基产品上——比如奶茶里常见的植脂末,或者其他奶制品替代品。毕竟,蜜雪冰城那动辄几亿杯的销量,背后得有个靠谱的原料“大厨”撑腰,而佳禾食品恰恰是这方面的行家。根据坊间传闻,早在2021年,蜜雪冰城一年就从佳禾采购了超5万吨植脂末,占后者营收的21%。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动,可惜,上市公告里一句“商业秘密不便披露”,把所有好奇心都堵在了门外。 蜜雪冰城的董秘这回应,乍听挺合理,毕竟谁会把自家厨房的秘方满大街嚷嚷?但细一琢磨,这态度未免太敷衍了。资本市场最讨厌的就是“雾里看花”,你越是遮遮掩掩,投资者越是疑心重重。佳禾食品的产品到底占蜜雪冰城收入多大比重?其他品牌的份额有没有挤进来分一杯羹?这些问题不回答,市场只能靠猜,而猜的结果往往就是信心动摇。说白了,蜜雪冰城这波操作有点“既想吃蛋糕,又不想让人知道蛋糕的配方”的意思,挺让人抓狂。
保密的代价:商业利益与信任的博弈
蜜雪冰城选择捂紧合作细节,显然是想给自己留一手。供应链的稳定性对这种靠加盟模式狂奔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命根子。公开太多,万一竞争对手抄了作业,或者供应商被挖墙脚,那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何况,佳禾食品的技术优势——比如非氢化粉末油脂这种能绕开反式脂肪酸的“黑科技”——可是蜜雪冰城低成本高品质的杀手锏之一。藏着掖着,既能护住商业机密,又能让对手摸不清底牌,乍看是高招。 可这招真高吗?我看未必。资本市场不是菜市场,投资者掏钱不是为了听你讲“商业秘密”的故事,而是要实打实的数据和透明度。你蜜雪冰城门店超4.5万家,年卖71亿杯饮品,赚得盆满钵满,却连供应链的轮廓都不肯露一点,难免让人觉得你在“藏拙”。尤其是在新茶饮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古茗、沪上阿姨这些对手都盯着港交所的门票,蜜雪冰城再这么高冷下去,怕是要凉了投资者的心。毕竟,谁敢把真金白银投给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公司?
盈利能力强 ≠ 万事大吉
不可否认,蜜雪冰城的赚钱能力是真的硬核。2024年前9个月,净利润34.86亿元,同比增长45.2%,这数据放哪儿都是顶流。更别提它那5258倍的认购倍数和1.82万亿港元的融资额,直接刷新了港股历史,连快手都得靠边站。但光看表面风光可不行,细究之下,这家企业的命脉几乎全系在加盟模式和供应链上。98%的收入来自卖原料和设备给加盟商,这种“超级供应链”的玩法虽然利润高,却也暗藏隐患。 一旦原材料价格波动,或者供应商出了岔子,蜜雪冰城的成本优势还能不能保住?还有那些加盟商,2024年前三季度新开了9000多家店,可同时关闭的也有近1300家。这说明什么?说明下沉市场没想象中那么好啃,加盟商的日子也不好过。蜜雪冰城赚得多,却把“薄利”的压力甩给了加盟商,这种模式能走多远,真得打个问号。
未来路在何方:扩张、创新还是危机?
上市给蜜雪冰城开了扇窗,募集的34.55亿港元(净额约32.91亿)看着挺诱人。公告里说,66%的资金要砸在供应链上,扩产能、建新厂,这思路没毛病。毕竟,全球超4.5万家门店的胃口不是闹着玩的,供应链不给力,分分钟翻车。可这钱花下去,能不能真换来竞争壁垒,还得看执行力。东南亚市场倒是块肥肉,印尼和越南贡献了海外收入的70%以上,但当地竞争也不少,蜜雪冰城能不能靠“6元一杯”的打法继续称王,悬念不小。
产品创新:低价之外的出路
再说产品,蜜雪冰城靠低价打天下,但光靠柠檬水和3元冰淇淋能撑多久?消费升级的趋势摆在那儿,年轻人越来越挑剔,便宜是优势,可没点新花样迟早被甩下车。幸运咖这个咖啡品牌听着挺有潜力,可5到10元的定价在星巴克和瑞幸的夹击下,竞争力有多强还真不好说。蜜雪冰城要是不能在产品线上玩出点新意,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毕竟“性价比”这张牌,总有打完的一天。
投资者该怎么看?
蜜雪冰城这波上市,表面上是风光无限,可底下的暗流没几个人敢忽视。它是现制饮品界的“巨无霸”,这点没得争,但商业模式的单一性和对供应链的依赖,注定让它如履薄冰。投资者想入局,得睁大眼睛,看清它的增长逻辑和风险点。别被那1.82万亿的认购额晃花了眼,也别被“商业秘密”这块遮羞布蒙住心——这家公司值不值得投,答案不在公告里,而在它未来能不能交出一份让人信服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