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IPO之路的奇幻漂流:豐倍生物的「帶病闖關」與驚險一躍
各位看官,咱們今天不聊財報,不談估值,就來扒一扒一家名叫豐倍生物的公司,如何在IPO的道路上,演出了一場堪比八點檔連續劇的奇幻漂流記。這家公司,說它是「帶病闖關」吧,一點也不為過,簡直是把監管的紅線當成了跳繩,玩得心跳加速。而它最終能否成功上市,就像看著一艘破船,在驚濤駭浪中,能否奇蹟般地抵達彼岸,充滿了戲劇張力。
這不是一篇枯燥的財經分析,而是一場關於勇氣、策略,甚至可以說是關於「運氣」的IPO生存遊戲。準備好了嗎?繫好安全帶,我們一起踏上豐倍生物的這趟驚險旅程!
2023年7月7日:命運的抽籤?現場檢查的陰影
時間撥回到2023年的盛夏,七月七日,這一天對於豐倍生物來說,恐怕比情人節更讓人心跳加速。第三批首發企業現場檢查名單公布,豐倍生物的名字赫然在列。這就像買彩票中了頭獎…的反面!不是幸運,而是被命運之神點名,要接受一場嚴苛的檢驗。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現場檢查的威力,足以讓許多懷揣上市夢的企業,直接夢碎。
IPO企業的7月驚魂:豐倍生物與高達72.73%的撤回率
讓我們放大鏡頭,看看這份名單背後的故事。總共11家企業,除了兩家幸運兒——黃山谷捷和興福電子成功「上岸」之外,剩下的,竟然有八家灰溜溜地撤回了申請!撤回率高達72.73%!簡直是屍橫遍野,慘不忍睹。豐倍生物就像站在懸崖邊上,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
現場檢查的威力:監管的重錘與企業的膽顫心驚
監管層的現場檢查,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每個擬IPO企業的頭頂。它不僅是對企業的一次大考,更是對保薦機構的一次嚴峻考驗。「申報即擔責」,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如果企業存在任何瑕疵,或者投行在盡職調查中有所疏漏,都將面臨嚴厲的懲罰。所以,現場檢查的威懾力,可見一斑。它就像一場「照妖鏡」,讓那些企圖「帶病闖關」的企業,無所遁形。
漫長的等待:四年輔導,四次中止,從2022到2025的IPO長征
各位看官,您以為躲過了現場檢查就萬事大吉了嗎?Too young, too simple!豐倍生物的IPO之路,那才叫一個「九九八十一難」。早在2022年9月,它就開始了在江蘇證監局的輔導備案,結果呢?2023年6月剛遞交申請,29天後就被拉去現場檢查「喝咖啡」。更令人崩潰的是,這期間還經歷了四次中止!簡直是過山車都沒這麼刺激。四年時間,從備案到上會,這簡直就是一場IPO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2025年8月7日:命運的審判日?上市委的終極拷問
熬啊熬,熬到2025年1月,上交所才慢悠悠地披露了首輪問詢回復函。又過了半年,好不容易等到了二輪回復。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豐倍生物要走上上市委的會議桌了!2025年8月7日,這一天,將決定它的命運。上市委的委員們,將對它進行終極拷問:你真的符合發行條件嗎?你真的符合上市條件嗎?你披露的信息,都是真的嗎?這三個問題,每一個都像一把鋒利的刀,直指豐倍生物的心臟。
集體失血?四家上會企業不約而同的「補流」瘦身行動
本週四家企業排隊上會,豐倍生物並非孤軍奮戰。但有趣的是,除了中誠諮詢順利過關之外,這四家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在上會前,都心照不宣地刪掉了「補充流動資金」這個項目。這是巧合?還是集體患上了「補流恐懼症」?
補流的藝術:額度過大還是心虛?企業的主動刪減與監管的隱形之手
豐倍生物砍掉了2.5億元的補流項目,節卡股份、南特科技和中誠諮詢也分別拿掉了2400萬元、6000萬元和6000萬元。這就像一場減肥比賽,大家都卯足了勁,要把身上的「贅肉」甩掉。那麼,是什麼讓這些企業如此「痛下決心」呢?難道是補流的額度太過分,引來了監管的關注?還是企業自己心裡有鬼,主動刪減以求過關?抑或是分紅之後還想大手筆補流,實在是說不過去?背後的原因,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上市融資的紅線:補流募投的合理性與監管的鷹眼
要知道,上市融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發展,而不是為了讓企業「旱澇保收」。監管層對於補流募投的合理性,一直看得非常緊。如果企業的補流需求沒有充分的理由,或者融資規模過於龐大,監管層可不會輕易放行。在過去的IPO審核中,就有不少企業因為不願縮減融資規模,導致上市之路一拖再拖,最終黯然離場。
豐倍生物的身世之謎:從廢棄油脂到「高科技」的華麗轉身
豐倍生物,一家成立於2014年的公司,自稱是廢棄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高科技」企業。但說白了,它主要就是把廢棄的油脂,經過一番化學操作,變成各種資源化產品。這聽起來好像很環保,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它的核心業務,仍然離不開「廢棄油脂」這幾個字。這就像灰姑娘變身,雖然穿上了水晶鞋,但骨子裡,還是那個灰姑娘。
從10億到7.5億:補流項目的消失與融資規模的縮水
根據豐倍生物最新的招股書,它計劃發行不超過3,590.00萬股新股,募集7.5億元資金,用於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種類。但回想一下,在2023年6月,它最初的計劃可是要募集10億元,其中2.5億元是用來補充流動資金的。短短兩年時間,補流項目不見了,融資規模也縮水了2.5億元。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難道是豐倍生物的「財務狀況」突然變好了?還是它意識到,在監管的嚴格審查下,想要「渾水摸魚」已經不可能了?
分紅的誘惑:左手分錢,右手要錢?豐倍生物的「圈錢」嫌疑
各位觀眾,接下來我們要聊點敏感的,也是很多股民最關心的——分紅。豐倍生物在IPO的同時,可沒忘記給股東們發紅包。2022年和2023年,它連續兩年實施現金分紅,分別分了1500萬元和1614萬元,總共3114萬元。分紅本來是好事,說明公司賺錢了,股東也能分享利潤。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分紅,就顯得有些微妙了。
現金流的告急:分紅的合理性與短期債務的壓力
你想啊,豐倍生物一邊大手筆分紅,一邊又哭窮,說自己缺錢,要向投資者募集2.5億元來補充流動資金。這就像一個人,左手拿著錢去買名牌包包,右手卻伸出來跟別人借錢。這種「一邊分紅,一邊募資補流」的做法,難免讓人懷疑,它是不是在「圈錢」?而且,更讓人擔心的是,豐倍生物的現金流狀況似乎並不樂觀。在2022年至2024年,它的貨幣資金總體上呈現下滑趨勢,而短期借款卻在不斷增加。截止2024年末,它還有1.06億元的長期借款壓在身上。在這種「債務纏身」的情況下,還堅持分紅,是不是有點「打腫臉充胖子」的味道?
應收帳款的迷霧:催收的潛力與補流的必要性?
更讓人費解的是,豐倍生物在2024年末,還有高達1.33億元的應收帳款。如果它能加強催收力度,把這些「欠條」變成真金白銀,那還需要向投資者伸手要錢嗎?說到底,豐倍生物募資補流的必要性,真的有那麼高嗎?畢竟,它在2024年的貨幣資金和應收帳款加起來,已經超過了3億元,完全可以覆蓋到期債務。在這種情況下,還募資補流,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
增收不增利的魔咒:連續兩年的業績困境
說到這裡,各位可能要問了,豐倍生物的業績到底怎麼樣?如果業績蒸蒸日上,那分點紅也無可厚非嘛。但現實是,在它即將上會的前兩年,也就是2023年和2024年,豐倍生物陷入了一個奇怪的「魔咒」:增收不增利。營收在增長,但利潤卻在下滑。這就像一個人,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到年底卻發現,自己口袋裡的錢,反而比去年少了。這滋味,可不好受。
2021年的業績爆發:為IPO打下的「強心針」?
當然,豐倍生物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倒霉」。在2021年,它曾經經歷過一次業績的「大爆發」。那一年,它的營收同比增長了64.04%,接近13億元,扣非淨利潤更是暴漲了131.44%,突破了1億元大關。這就像打了一劑「強心針」,讓豐倍生物的業績,一下子「精神」了起來。而這一次的業績爆發,也為它後來的IPO,奠定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
毛利率的滑坡:盈利能力的警訊與未來成長性的隱憂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2022年,豐倍生物的扣非淨利潤增速就開始大幅放緩。而在2023年和2024年,它的扣非淨利潤更是連續兩年下滑。雖然下滑幅度並不是很大,但這種「持續下滑」的趨勢,卻讓人感到擔憂。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兩年「增收不增利」的背後,是豐倍生物盈利能力指標——毛利率的持續下滑。毛利率的下滑,直接影響到它未來業績的成長性。這就像一個人,身體越來越虛弱,即使再努力,也很難取得更大的成就。
現金流的危機: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的斷崖式下跌
如果說毛利率的下滑是「慢性病」,那麼,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的斷崖式下跌,就是「急症」。在2024年底,豐倍生物賬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已經跌至2243.03萬元,而2023年同期,這個數字還是16,249.52萬元!驟降了86.20%!更讓人警惕的是,2024年豐倍生物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與淨利潤差額為-1.01億元。要知道,經營活動現金流反映的是企業生存的質量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顯著低於淨利潤,是利潤質量低下的核心預警信號。這就像一個人的血液循環出現了問題,隨時都有可能「休克」。
上市前的財富密碼:實控人提前套現的羅生門
豐倍生物要上市了,這對於創始人和平原來說,無疑是一個實現財富自由的絕佳機會。但是,早在IPO之前,平原和他老婆韓琳琳,就已經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套現」了,而且金額還不小,超過了6000萬元。這就像一場盛宴,主人還沒正式開席,就已經偷偷地吃了不少好東西。這是不是有點「吃相難看」呢?
關聯交易的洗牌:從同業競爭到股權收購的財技操作
故事要從2014年說起,那一年,平原成立了豐倍有限(豐倍生物的前身),主要做油脂化學品生意。同時,他又通過自己控制的良友油脂和維格生物,開展廢棄油脂利用業務。這樣一來,福之源也做著類似的生意,就形成了同業競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2018年至2019年,豐倍生物開始收購這些關聯企業。韓琳琳以3368萬元向豐倍有限轉讓維格生物70%的股權,平原和韓琳琳又以407.38萬元和101.85萬元轉讓福之源80%和20%的股權,李寅(代平原持股)和魏良以70萬元和30萬元將良友油脂股權轉讓給維格生物。通過這些股權交易,平原夫婦直接套現超過3877萬元。這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財技表演」,平原夫婦巧妙地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了上市公司,同時也把真金白銀裝進了自己的口袋。
股東分紅的盛宴:實控人的落袋為安與投資者的望眼欲穿
這還沒完。到了2022年和2023年,豐倍有限又分別分紅了1500萬元和1614萬元。由於平原控制著公司85.40%的股份,所以他通過分紅,又拿到了約2659萬元。算下來,平原夫婦通過股權交易和分紅,累計套現超過6536萬元。這就像一場盛大的股東分紅宴,平原作為最大的股東,自然是「盆滿缽滿」,而那些即將入股的投資者,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心裡難免會有些不平衡。
產能利用率的謎團:擴產的雄心與現實的骨感
豐倍生物不僅忙著「圈錢」,還雄心勃勃地計劃著擴大生產規模。它準備利用IPO募集來的7.5億元資金,新建一個年產30萬噸油酸甲酯、1萬噸工業級混合油、5萬噸農用微生物菌劑、1萬噸複合微生物肥料及副產品生物柴油5萬噸、甘油0.82萬噸的項目。這個擴產規模,相當於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了好幾倍。但是,問題來了,豐倍生物真的需要這麼大的產能嗎?它現有的產能,真的已經「滿負荷」了嗎?
募投項目的豪賭:新增產能的消化能力與市場前景的拷問
豐倍生物聲稱,通過實施這個項目,它可以突破產能瓶頸,豐富產品線,擴大市場份額,降低單位成本,提升盈利能力,緩解資金壓力,增強經營能力,降低流動性風險。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豐倍生物真的能消化這麼大的新增產能嗎?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產品嗎?如果新增產能無法有效利用,那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投資者的錢?
生物柴油的寒冬?行業產能利用率的低迷與豐倍生物的逆勢擴張
更讓人擔心的是,目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高。根據USDA統計,2024年預計中國生物柴油生產企業約48家,名義產能約為352萬噸,實際產量約為171萬噸,產能利用率約為49%。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產能是閒置的。在這種情況下,豐倍生物還要逆勢擴張,增加30萬噸的產能,是不是有點「盲目樂觀」?畢竟,在過去的2024年中,豐倍生物自身的產能利用率,也遠遠未能達到飽和狀態。
根據招股書披露,在2022年至2024年間,豐倍生物生物柴油的產能分別為90,000.00噸、105,000.00噸、105,000.00噸,當期的產量分別僅為85,747.95噸、104,831.32噸、80,127.48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5.28%、99.84%、76.31%。也就是說,2024年,在產量下滑了23.57%的前提下,豐倍生物的產能利用率僅為76.31%,驟然下滑了23.53個百分點。最近一年的產能利用率已經不足八成,而豐倍生物卻要利用IPO募資上馬大幅擴建產能。這就好像一個人,家裡的飯都吃不完,卻還要拼命地買米。這種做法,真的合理嗎?
現場檢查的倖存者?豐倍生物IPO的最終命運
各位看官,說了這麼多,豐倍生物的IPO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險象環生。它扛過了現場檢查,又在上會前緊急刪除了2.5億元的補流計劃。它既有著業績增長的亮點,又面臨著盈利能力下滑的隱憂。它既有著實控人提前套現的爭議,又計劃著大手筆的產能擴張。那麼,它最終能否順利過會,進而成功發行上市呢?
這一切,都還是個未知數。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豐倍生物,這艘在IPO浪潮中顛簸的小船,最終能否抵達成功的彼岸。畢竟,在資本市場上,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