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雷達回波顏色解析熱議,雷達回波中港日比較圖曝光,雷達回波ncdr更新解讀
雷達回波顏色解析熱議,雷達回波中港日比較圖曝光,雷達回波ncdr更新解讀
條狀回波,不止是學術術語,而是一場正在上演的災難警告!
有誰還以為「雷達迴波圖」只是科學課本裡的教條?今天,我們就看到這一技術成了氣候災害中的第一道預警系統。8月1日,台灣氣象界的傳奇人物——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透過社交媒體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令人擔憂的雷達合成迴波圖,顏色鮮艷的「條狀回波」就像是災難的暗號。這種回波的特性,是雨區幾乎不移動,導致局部降雨長時間持續,隨之帶來的恐怖後果則是土石流、塌方與淹水等災害接連上演。
尤其高雄、屏東地區,連日豪雨造成南台灣水患不斷。根據中央氣象署的分析,近日西南風帶來豐沛水氣持續灌入,氣流上下不穩,讓台灣像戴上一頂「沁透的濕帽子」。雷達回波圖不僅曝露了天氣的真相,也揭示了什麼讓雨勢如此「濃烈而執著」:大低壓帶與西南季風相互作用,宛如灑水器不會停下,狂妄地澆在嘉義以南的每一寸土地上。
雷達迴波香港,日本,你們都還好嗎?
然而,颱風肆虐下的台灣此刻孤獨嗎?答案恐怕也不那麼樂觀。對比雷達回波香港與日本的天氣狀況,三地的極端變化形成鮮明共舞。日本和韓國正被一個頑強的高壓帶「侷限住」:氣溫飆升、乾旱嚴重。而反觀雷達迴波在中國南部地區,亦可見類似條狀回波深層灌水現象,讓多地山洪暴發、居民苦不堪言。真的很難不感嘆:氣候變遷給每個國家上了一堂暴怒的課。
有趣的是,不同國家雷達回波顏色的標準和解讀方式也有差異。日本,氣象分析一向精確到「毫米和秒」,他們的雷達呼圖最吸引人的,是鮮明的線條感,精準能讓人一眼判斷降雨強度區分。而香港則偏向採取簡化顏色的策略,可能你遠遠望去不到細節,但整體範圍一目瞭然。台灣呢?野心最大,力圖兼顧細節與宏偉,但這也說明我們的防災壓力,絕對不輕。
雷達回波顏色,還是一場心理戰
雷達回波顏色的冷暖對比,何嘗不是一場「心理戰」呢?紅、橙、黃堆疊在迴波上,預示的不是陽光,而是危險的烈度。鄭明典指出,「上風方向條狀回波」的特性,就是讓壓在紅橙色塊區的住戶無奈地數著雨滴,不知何時結束。民眾看這些圖像,或許有時不禁焦慮:即使我不懂長尾詞“雷達迴波圖怎麼看”,它也能讓我感受危機。這種「災害話語權」早已被NCDR(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圖示標準化用了極致。
或許唯一能讓我們安心一點的,就是台灣這次的雷達迴波數據整合成果。氣象署的努力,正通過每一張變化中的圖像,提醒大家那些刻不容緩的事情:即便你在安全區域,下午外出是否該隨時攜帶雨具、或山區出遊的冒險該先擱置,這些答案全藏在凌亂的彩色回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