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消费市场火热:消费回暖态势显著,各地积极出台促消费政策
2025年春节期间,中国消费市场呈现一片火热景象。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8%。
春节期间,各地电影票房刷新纪录,旅游景点人流量超过2000万人次,消费市场持续回暖。CPI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上涨0.5%,服务价格上涨1.1%,表明国内消费需求正在回升,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利好。
多地消费数据也显示出积极态势。根据各地发布的2025年春节消费数据报告,全国各地消费热点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南京、杭州、西安等地。
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会议再次强调促消费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加大促消费力度,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旅游收入达7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浙江消费收入位居榜首,达59.22亿元,同比增长16.51%。
电影消费成为今年春节期间的最大亮点。今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达15.1亿元,观影人次达2.87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但火爆的电影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部分影片出现退票情况。
在线消费方面,“2025年全国线上春节活动”的推动下,各地推出系列活动。数据显示,春节前一天,线上消费额突破TOP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和重庆。
首个“非遗春节”也带动了新型消费的增长。“非遗”相关商品销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9%和18.3%,引领消费新潮流。
需要注意的是,春节消费的火热并不代表全年消费的稳定。近年来,消费在春节期间集中释放,但其他时间点表现相对平稳。因此,要实现“大力提振消费”的目标,还需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工作。
为持续推动消费热潮,各地积极推出各种促消费“组合拳”。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会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要改变思路,将促消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支持扩大内需,积极引导消费支出合力增长,构建优质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大力提振消费”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各地积极行动,将促消费工作“落地”。
上海是近期行动最大的一个地区。2月20日,上海发布了2025年“惠·上海”促消费券发行方案;2月22日,2025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补贴政策正式执行;2月24日,又公布了全年一系列促消费重点活动。
例如,在消费券方面,上海推出5亿元的“真金白银”消费券,涵盖餐饮、电影、旅游、体育四大领域。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本次促消费券投入市级财政资金5亿元,消费券可从2月22日开始报名参与,电影、旅游消费券的抽奖活动,所有消费券于6月底前发放完毕。
北京推出1亿元消费券,从去年底开始发放一系列“品质惠民”促消费券,春节期间持续投放。
另一方面,“以旧换新”成为各地新春促消费的重要手段。例如,四省市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在2月26日施行,购车者可享受一定比例的补贴;浙江以“国潮企业换新”模式推动家用电器以旧换新,计划全年开展各类活动不少于100场次,实现促消费额不少于200亿元。
各地对“以旧换新”的重视在于其真实的促消费效果。仅在春节期间1月18日至2月2日,汽车、家电、手机等大量商品以旧换新销售量达到860万台(套),销售额超过310亿元,家电、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66%、182%。
在储蓄存款利率方面,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国家提振消费的政策方向,主要体现在稳定居民存款规模、增加居民收入、加大政府补贴、增加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力度这四个方面。
经济学家预测,2025年名义居民收入可能达到2-6%的增长,将高于名义经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