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片名治理:监管升级下的行业变革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其市场规模已超过电影,成为文娱行业的新焦点。然而,部分微短剧片名存在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形象。为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并得到了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四大短视频平台的积极响应。
平台联合行动,加强片名审核
四大平台相继发布公告,加强对违规微短剧片名的治理,明确提出四大要求:
- 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
- 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炫富拜金;
- 不使用过度冗长、口语化、意义不明的片名;
- 不滥用仿拟、谐音、夸张等手法进行恶搞。
各平台还公布了具体的违规片名示例,并对不合规片名的短剧设置了不同程度的下线整改期限,例如快手将于2025年1月1日起逐步下线违规短剧,抖音和微博将于2025年1月2日起执行类似措施。微信则要求创作者自查并修改相关信息,平台将加大审核和治理力度。
监管持续收紧,行业进入深度变革
除了片名治理外,国家对微短剧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2024年6月1日,《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并规定未经审核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同年5月,抖音、快手、微信三大平台公布了微短剧备案细则,要求对不同制作成本的微短剧进行备案审核。2024年11月,广电总局发布霸总类微短剧管理提示,对该类型微短剧的制作方向进行指导。
“红果短剧”被约谈事件也凸显了监管力度的加强。该平台因未落实管理规定,在管理提示发布后仍上线违规微短剧,最终被联合约谈,并于2024年12月26日公告暂停上线新剧集,对已受理剧集重新评估。
市场规模巨大,行业竞争转向“质”的提升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4亿元,超过了同年的电影总票房。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平台和机构入局,但激烈的竞争也促使行业从“卷数量”转向更重视“提质量”。长视频平台纷纷调整策略,加大对精品微短剧的投入,阅文集团、昆仑万维等上市公司也积极布局微短剧赛道。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也水涨船高,从早期的几万元到如今S级微短剧的300万元,体现了行业对内容质量的重视。
结语
微短剧片名治理只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国家监管日益加强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微短剧行业将持续推进内容质量的提升,向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平台的积极响应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努力,将共同推动微短剧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