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短剧行业监管升级:片名治理成新焦点,市场规模超越电影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其市场规模已超越电影行业,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娱赛道。然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片名低俗化、哗众取宠等问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监管升级:从备案到片名治理
202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了一系列管理提示,对微短剧的制作、审核和播出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根据投资额度划分不同审核流程。同时,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也相继公布了微短剧备案细则,要求所有上架的微短剧必须进行备案审核。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部门特别强调了微短剧片名的治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管理提示,指出部分微短剧片名存在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形象。为此,各大平台纷纷发布公告,加强对违规片名的治理,并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例如: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炫富拜金等负面情绪;不使用过度冗长、口语化、意义不明的片名;不滥用仿拟、谐音、夸张等手法进行恶搞等。
此外,针对部分平台内容审核不力的情况,监管部门也进行了约谈,例如,“红果短剧”因违规内容未能及时整改而被约谈。这表明监管部门对微短剧行业的治理决心坚定,并强调平台的主体责任和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平台行动:加强审核,规范处置
抖音、快手、微信、微博四大平台均发布了公告,表示将进一步提高审核标准,加强对微短剧内容及片名的审核,并对违规内容进行从严规范处置。例如,快手表示自2025年1月1日起,将逐步下线存在违规问题的微短剧;抖音、微博则从2025年1月2日起对不合规的短剧进行下线处理。微信则要求创作者进行自查,并按照指引修改相关信息。各平台还公布了违规片名示例,以指导创作者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行业发展:从“卷数量”到“提质量”
微短剧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平台和机构入局,促使行业从“卷数量”转向更重视“提质量”。长视频平台也开始将微短剧作为重要内容补充,并加大投入,提升微短剧的制作水平。
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几万元,发展到如今S级微短剧的300万元,这体现了行业对内容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业者们也意识到,需要注重每一部作品的平均质量,延长剧集的生命力。
结语
微短剧行业的监管升级,对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内容审核、规范片名使用、提升制作水平等措施,微短剧行业将向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多优质内容。同时,这也提醒微短剧创作者和平台,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内容为王,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