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汽車關稅調降三讀通過,貨物稅是否同步下調引熱議,美國市場動態關注 PTT
汽車關稅調降三讀通過,貨物稅是否同步下調引熱議,美國市場動態關注 PTT
20% 對等關稅,對誰都不像在「對等」
最近的關稅新聞簡直是讓台灣汽車零件業者一邊翻白眼、一邊咬牙切齒。美國總統川普在8月1日正式宣布台灣的輸美商品將被打上「20% 對等關稅」的烙印,低於原本威脅的32%但比日本和韓國的15%還要高。難不成台灣的汽車零件是個「國安威脅」?此番操作,對那些早已在美國市場扎根的台商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 經濟數字無情得很。台灣汽車零件業一年產值2946億元,其中光是銷往美國就佔了足足796億元,超過一半出口份額。這可不是小本生意,這可是實打實的產業命脈!當你站在美國市場裡,忽然被加了20%的價格成本,競爭力受損是輕的,整個供應鏈結構甚至可能崩壞。尤其是台灣出口的汽車零件中,車燈組、輪胎、傳動系統這類「價格敏感商品」,本身利潤就不高,這20%直接叫廠商別賺了。
貨物稅是否調降?汽車消費者也不平等
當然,台灣政府也不是木瓜腦袋,賴清德總統已多次表態,現行20%的稅率只是「暫時性」的,雙邊仍有談判空間。台美這場貿易交鋒,汽車關稅這一局看似都沒人贏,大家僅僅是在不死的底線上苦苦掙扎。 然而這次美方的稅率消息,也引爆了一個老問題:如果對出口向美的汽車零件來說關稅墊高了,那台灣進口車的貨物稅呢?是否也該有些實際讓步,像調低稅率,來平衡國內外兩頭的消費者壓力?目前答案還等於零。台灣的進口車市場比例本來就少,但這少部分的消費者,難道不應該期待一點福利?就算不為消費者著想,也應考慮產業反輸成本。畢竟有人買車,才有零件市場。汽車關稅和貨物稅本來就應該是連動的——可惜,台灣政府的政策規劃,似乎還沒跟車速拉齊。
PTT上的「市場動態」更顯酸楚
對於這場對等關稅的揭曉,PTT的車版早已炸開了鍋。不少鄉民將台灣汽車零件業獲得的稅負重擔形容為「扶著走的跛腳產業」,更嘲諷政府試圖解釋稅率只是「暫時性」的努力為「冷飯熱炒」。也有人分析短期內不調降貨物稅,會變相阻止進口車市場升溫,最終再壓垮整體汽車銷售環境。 有趣的是,另一方面,部分鄉民看出一點曙光——過去三年,台灣汽車零件業者已悄悄轉移產線布局至墨西哥,逐步減少對美市場的過度依賴。從這個角度看,即使美國對台汽車加徵關稅,廠商也有能力快速應對,儘量將傷害控制在最小範圍。只是,這樣的轉型成本始終是企業在咬牙苦撐,和政府的靈活政策毫無關係,甚至可說是對失策的自救。
對台灣政府的最後期待:別再「暫時性」
目前台灣方面放出的全是「暫時性」的消息,但汽車關稅與貨物稅政策行動的拖延,可能讓急需方向的廠商和消費者心裡有如吊著未落下的泰山巨石。汽車產業雖非台灣的全盤經濟命脈,但它所牽動的供應鏈、就業以及國際貿易脈動,足以讓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成為重要大事。 更何況,對於汽車稅制這個話題,如果政府再無具體作為,只能讓台灣的產業業者陷入重重利潤衰退,而消費者依舊抱怨「汽車關稅和貨物稅雙霜齊下」。是時候將這裡面「暫時性」的字樣刪去,換上實際政策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