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医疗IPO:股权腾挪藏玄机,集采阴影难消散
文章目录
天星医疗IPO疑云:股权腾挪术背后的估值泡沫与集采阴影
天星医疗,这家运动医疗器械生产商,更新的招股书仿佛一出资本运作的舞台剧,充满了令人玩味的细节。首次提交招股书后,募资额度一降再降,营销网络项目直接被砍,这背后,是企业迫切想要登陆科创板的渴望,还是对自身前景的隐忧? 我认为,天星医疗的IPO之路,绝非招股书上几行光鲜的数据所能概括,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资本游戏,而最终买单的,或许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这家公司的故事,充满了对运动医学行业前景的乐观预期,但同时也隐藏着对“带量采购”政策的深深担忧,以及对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焦虑。 在这篇报道中,我将拨开层层迷雾,揭示天星医疗IPO背后隐藏的真实风险与挑战。
资本玩家的盛宴:眼花缭乱的股权变动与估值暴涨
天星医疗的股权结构,简直就是一部资本运作的教科书。从2020年到2023年短短三年时间,6次股权转让和4次增资,令人眼花缭乱。这种频繁的股权变动,真的能让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吗?我对此表示怀疑。更令人咋舌的是,公司估值也随着股权变动一路飙升,从最初的8亿元一路攀升至35亿元,这种短期内估值的暴涨,难道仅仅是因为运动医学市场前景广阔? 我认为,这其中必然存在着资本运作的成分,甚至是某些机构为了抬升估值,以便在IPO中获取更高回报的嫌疑。
原始股套现离场:谁在收割IPO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星医疗IPO前,早期投资人聂洪鑫进行了多次股权转让,持股比例大幅下降,累计套现4.9亿元。这种在公司上市前夕大量减持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收割”二字。 聂洪鑫作为康辉医疗的元老,自然深谙资本运作之道。在公司发展初期投入资金,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然后在IPO前套现离场,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行为是否会损害其他股东,尤其是未来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我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对此类行为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确保所有股东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估值虚高:是科技创新还是资本运作?
天星医疗IPO前的市销率高达14.58倍,远高于已上市同行。这种超高的市销率,真的能够反映天星医疗的真实价值吗? 我对此持保留态度。诚然,运动医学市场前景广阔,但天星医疗的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与威高骨科、大博医疗等龙头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那么,天星医疗的高估值从何而来? 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通过频繁的股权转让和增资,人为抬高公司估值,以便在IPO中获得更高的发行价格。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让早期投资者获得丰厚回报,但同时也增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如果天星医疗上市后业绩增长不及预期,那么高估值必然会面临回调的压力,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投资者。
集采利剑高悬:带量采购下的业绩隐忧
天星医疗将“带量集采”列为首要风险,这并非杞人忧天。集采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悬在了所有医疗器械企业的头上。一旦产品被纳入集采范围,降价幅度往往令人咋舌,直接冲击企业的盈利能力。天星医疗坦言,其中标产品终端价格较集采前普遍下降60%左右,这无疑会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断崖式降价:创新药企的生存困境?
“带量采购”的初衷是降低医疗成本,让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但这种“以量换价”的模式,真的能够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吗? 我对此深表怀疑。对于那些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集采无疑是一种打击。为了中标,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压缩利润空间,这势必会影响其研发投入,进而削弱其创新能力。 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可能会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
渠道崩塌风险:经销商模式还能走多远?
天星医疗的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经销商的营收占比超过93%。这种高度依赖经销商的模式,在“带量采购”的冲击下,显得尤为脆弱。集采导致产品终端售价下降,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这很可能会导致经销商流失,进而影响天星医疗的销售网络稳定性。 我认为,天星医疗应该尽快调整销售模式,加大直销力度,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才能更好地应对集采带来的挑战。
两票制紧箍咒:营销成本激增的挑战
如果“两票制”在高值医用耗材领域全面实行,天星医疗将面临营销成本激增的挑战。为了维持销售网络和学术推广活动,公司不得不扩大营销团队,直接为医生提供技术支持,这无疑会增加额外的销售费用。 我认为,“两票制”的推行,旨在压缩中间环节,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的虚高价格,这对于规范行业秩序,打击商业贿赂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给予企业一定的过渡期,避免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过大的冲击。
募资迷局:缩水背后的真实意图
天星医疗在更新的招股书中,主动缩减了募资金额,砍掉了“网络营销项目”并缩减了“补流”金额,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为了回应市场对其募资金额过高的质疑,但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对此表示怀疑。
砍掉营销网络:是战略调整还是被迫无奈?
“网络营销项目”被砍,这是否意味着天星医疗对其未来的销售前景并不乐观?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带量采购”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天星医疗可能意识到,与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网络营销渠道,不如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当然,也有可能天星医疗只是为了降低募资额度,提高IPO的通过率,而被迫放弃了“网络营销项目”。
产能过剩之忧:募投项目达产后的增长难题
募投项目达产后,天星医疗如何消化新增产能,保持业绩高增?这无疑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带量采购”的压制下,市场需求可能难以快速增长,如果天星医疗不能有效地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那么新增产能很可能会造成积压,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我认为,天星医疗应该更加谨慎地评估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产能扩张,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