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Coinbase 创始人:从叛逆少年到加密帝国,阿根廷通膨如何改变了他?

文章目录


從賣糖果到加密帝國:Coinbase 創辦人 Brian Armstrong 的野蠻生長

從校園糖果商到程式設計狂熱:叛逆的起點

Brian Armstrong,這個名字如今與 Coinbase 緊密相連,代表著加密貨幣領域的巨大成功和財富。但如果你以為他的人生一路順風順水,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出生於矽谷腹地聖何塞的傢伙,骨子裡就透著一股不安分的勁兒。別看現在西裝革履,在各種行業論壇上侃侃而談,人家小時候可是個在校園裡偷偷摸摸賣糖果的主兒。你沒聽錯,就是那種偷偷塞到同學手裡,賺點零花錢的“地下交易”。結果呢?當然是被請到校長辦公室“喝茶”了。這事兒聽起來挺可笑,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最早的商業行為嗎?只不過當時的他,還沒把區塊鏈、去中心化這些高大上的概念裝進腦袋。

真正讓 Armstrong 感興趣的,是那個叫做“網際網路”的新玩意兒。高中時代,他就開始啃程式設計的書,敲代碼,那股勁頭就像著了魔一樣。現在回頭看,這簡直就是命運的伏筆。一個在校園裡倒賣糖果的“小混混”,最終卻成為了引領數位經濟浪潮的弄潮兒,這劇情,比好萊塢的勵志電影還精彩。

阿根廷的通膨震撼:加密貨幣信仰的萌芽

Rice University 的碩士學位,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一份體面的工作,一份安穩的生活。但 Brian Armstrong 顯然不是這麼想的。畢業後,他選擇跑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去“體驗生活”。說白了,就是去感受一下什麼叫做真正的經濟危機。那時候的阿根廷,正遭受著惡性通貨膨脹的蹂躪,貨幣貶值的速度簡直可以用“崩盤”來形容。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人們手中的錢變得一文不值。這種切膚之痛,讓 Armstrong 開始反思傳統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在這種背景下,他接觸到了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比特幣去中心化的特性,以及其抗通膨的潛力,讓他看到了擺脫經濟困境的希望。這就像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絲曙光,讓他堅信加密貨幣將會改變世界。可以說,阿根廷的這段經歷,是 Armstrong 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它不僅讓他對經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點燃了他對加密貨幣的信仰,為他日後創立 Coinbase 埋下了伏筆。但這種信仰,究竟是源於對技術的理想主義,還是對財富的渴望?恐怕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

淘金熱中的賣鏟人:Coinbase 的誕生

在創立 Coinbase 之前,Armstrong 也曾嘗試過一些其他的創業項目,例如那個幫助人們尋找私人教師的中介平台。這個項目聽起來不錯,也確實讓他賺了一些錢,最終還以相當於他年收入 21 倍的價格賣了出去。但這個項目的成功,並未真正激發 Armstrong 的激情。真正讓他心潮澎湃的,還是加密貨幣。

2010 年的聖誕節,他在父母家中偶然讀到了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更容易地接觸到比特幣,如何建立一個安全、便捷的交易平台。他深知,在加密貨幣這場淘金熱中,最賺錢的不是那些挖礦的人,而是那些賣鏟子的人。當時已經有 Mt. Gox 這樣的交易所存在,但這個平台的體驗實在太糟糕了,交易延遲、安全性問題層出不窮。這也讓 Armstrong 看到了機會。

2012 年,他與 Fred Ehrsam 共同創立了 Coinbase。起初,Coinbase 的目標並不大,Armstrong 甚至覺得能做到 10 億美元的估值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誰能想到,在短短幾年時間裡,Coinbase 就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而 Armstrong 也一躍成為加密貨幣領域最富有的人之一。當然,Coinbase 的成功,也離不開資本的推動。大量的投資湧入,讓 Coinbase 的估值一路飆升。但問題是,這種建立在資本之上的繁榮,又能持續多久呢?當潮水退去,誰又會為這場盛宴買單?

返回列表
上一篇: